最近,土著權威組織主席依布拉欣阿里大言不慚地說,本身為了捍衛國家、民族和宗教的大業及權益,即使被貼上種族主義的標籤也在所不惜。
他甚至說,自己就是大馬種族主義之王,又怎樣?(So What?)
每一次,當他本身或這個組織發表極具種族意識,甚至是挑釁及傷害其他種族感受的言論,都讓我們的多元社會付出相當的社會成本。
但是,依布拉欣阿里跟土權組織,依然有市場。
他善于利用議題來炒作話題,他懂得族群情緒的軟肋與需要,他更明白朝野政黨都需要這個市場及選票;很多人不方便說得直接,做得露骨,但他可以。
如果沒有政治利益摻合,沒有政治人物明的暗的推動,依布拉欣阿里是無法掀起多大風浪。
有朋友不明白,這個國家怎么馬來人都已佔多數,而且政策上都有保障土著的權益,為什么土著權威組織這些非政府組織,還要一直捍衛權益?然后還能得到族人的認同與支持?
這或許就可以由早前馬哈迪一直跟土權走得很近時,他所發表的論述窺出一二。
當時,馬哈迪跟依布拉欣阿里都是指責,巫統無法更好地照顧及捍衛馬來人,而需要他們這些非政府組織來捍衛。
這說起來,好像是政治問題,實際上,很可能是經濟問題。
杭廷頓在《誰是美國人》一書中提到美國白人的種族問題時,說到一個現象,很有意思。美國的白人菁英掌控了美國所有主要機構,但卻有很多美國白人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剝奪,認為自己處在劣勢。
受害者姿態
這一群,是非菁英的白人。甚至,中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以下的白人,視自己為少數民族,採取一種受害者的姿態。
他們說的是種族權益,但骨子裡談的是經濟地位。
最近,美國數千名白人種族主義者開始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聚集引發的騷亂,這些白人種族主義者,也是聲稱白人正在喪失在美國的主體地位。
看回依布拉欣阿里的說法,他在發表各種充斥種族主義的談話后,話鋒一轉,促請政府和布城機構確保布城的產業不會輕易落入其他種族手上,因為擔心不到10年,馬來人會因沒有產業權而逐漸離開布城。
說到底,都是自家經濟問題,都用種族權益來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