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日本街豆粽飄香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日本街豆粽飄香

特約: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隔周刊出)

在福建人與潮州人居多的檳城喬治市,對許多人而言,廣府食物只屬邊緣吃食。

有人說,既然屬於“邊緣”,那一定很難守得住傳統,光是迎合求存,已搞得面目全非。觀察結果,卻是恰恰相反。傳統是否流失,取決於所處平台的大小,雖然相對來說這一帶的廣府人是小眾,但畫圈守土,幾條街所匯聚成的廣府社區卻是完整的。他們才不管什麼孤立,什麼邊緣,反正越是邊緣越是孤立,傳統味道反而守得比其他無“憂患意識”的廣府世界更加廣府,更具原鄉風貌。

約十年前,我已開始陸續撰寫這些邊緣“遺珠”,也曾將它們規劃成電視美食節目裡的尋味路線,從歷史角度重塑市中心幾條老街的廣府過去,以食物這活生生的流動古蹟,引證這裡曾經是廣府人的地頭。



就在新街(Lebuh Campbell)與日本街(Lebuh Cintra)交界的地方,曾經有間“大陸茶室”(現已改建成Campbell Hotel)。根據住在附近的老廣東回憶,這裡曾經是一處旺極一時的“為食街”。茶室前端原是一間餅舖,裡面有攤馳名的燒臘飯,樓上則闢為“大陸旅社”。茶室外面沿著日本街,左右各羅列一排路邊攤,計有茶室外的炒經濟米粉、牛肉粿條、廣東豆粽和咖喱麵,以及對街的炒栗子和豆水;至於茶室後座與“新有記飯店”之間的巷子裡,則設有一檔豬腸粥和一攤蹲矮凳子吃的燙鮮蚶。

由於附近(位於新街)有間“中山戲院”,每每散場開場,總會帶動人潮,以致許多小販都在午後開檔,配合午夜場,營業至凌晨三點才打烊。

幾十年過去,此繁華景象早已成為追憶。當年的名食名攤,在歲月淘洗下,仍留存至今的就只剩下搬遷到汕頭街的豬腸粥,1985年越過馬路改成“新潤記飯店”的“新有記”,以及這間擁有77年歷史,早年在“大陸茶室”旁擺攤,十年前搬遷到“新潤記”對面店舖的“日本街肉粽專賣店”了。

豆粽、肉粽有別…

提起這家肉粽,總會讓我想起90年代初期,我剛從台灣回馬,常在業餘時間四處作田野調查的歲月。有段日子,我常北上檳城在日本街、新街和日本橫街一帶游走拍攝,累了便坐到這攤子前,向顧攤的大姐點一碗很有外婆味道的陳皮紅豆沙,另加一碟芋頭糕,或是一個鹹肉粽。

那位大姐總會糾正我的“鹹肉粽”叫法,說在檳城這廣府綠豆粽稱為“豆粽”,以便跟福建人的“肉粽”區分。由於用廣東話交談,自然分外親切。有次談到我外婆是東莞人時,她欣喜說她夫家也是,並說到廣府人吃鹹肉粽喜歡沾細砂糖吃……我不禁尖叫:我外婆也是啊!

是的,沾上砂糖的鹹肉粽,有種難以想像的合拍風味,只有吃過才能深切體會。

那已經是超過20年的舊事了。這天我特地找來第三代傳人羅家輝,想從他那裡瞭解更多有關這粽子世家的故事。或許可以這麼說,在看過許多資料剪報後,我倒是更想揭開豆粽的面紗,尋找廣府粽子如何在邊緣地帶成功走出共存的方式。

一罐砂糖,掉入回憶中…

羅家輝坦言,福建肉粽是在1970年代才加入。從祖父羅洪恩於1938年設攤以來,一直所賣的都是源自廣東家鄉口味的芋頭糕、紅豆沙、豆粽,以及端午節才特別製作的裹蒸粽。父親羅錦安接手後,廚房主力落在勤奮的妻子莫桂珍身上,70年代由於廚房請了一位懂得包裹福建肉粽的幫手,幾番嘗試,後來才推出。

我說,90年代我在“大陸茶室”旁見到的那位大姐,應該就是你母親了。羅家輝點頭,說莫大姐已在2007年逝世,享年54歲。雖然自千禧年以來,他已接手這攤生意,但廚房訣竅仍由母親一人掌握;當母親逝世後,他得重頭摸索,起初幾個深夜,在廚房埋首研究,一陣風吹來,就仿彿母親回來傳授工夫……

從一個路邊攤,到現在的粽子專賣店,到走進檳島各大夜市,並在雪州兩間Penang One皆有代售。此外,除保留當初的炭煮紅豆沙和芋頭糕外,粽子種類也從早年的豆粽、裹蒸粽(需要預定)、福建肉粽,到去年推出的客家眉豆粽和娘惹粽。我想,莫大姐應該會很欣慰。

當我在拍攝豆粽時,羅家輝悄悄拿著一罐砂糖過來,還沒開口,記憶已回溯到20年前……

日本街肉粽專賣店

創始年 :1938年代
地址:40, Lebuh Cintra, Penang.
營業時間:09:00~18:00(星期日休息)
電話:012-4803308(羅家輝)
GPS:N 05.41838°E 100.33384°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