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一輛車一爿店 停泊人潮處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一輛車一爿店 停泊人潮處

報導:譚絡瑜



流動小販,是我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風景,經濟實惠的餐車,就像“廉價小吃店”,深受人們歡迎……

叭噗!叭噗!這是麵包小販的喇叭聲。

鈴鈴鈴!這是冰淇淋小販搖鈴噹的聲音。

還有騎著三輪車、沿街叫賣“豆花豆漿水!”“豬腸粉!”“牛油麵包!”的流動小販。



听見熟悉的聲音,沖出門外,把小販叫停,向他買個東西吃。這些回憶令人好不懷念,同時感嘆:現今街頭流動小販好像越來越少了……不對,應該說,流動小販一直沒有少過,只是變了裝而已。

其實,街頭流動“餐廳”早已存在很久。流動小販早期挑著扁擔賣湯麵粥飯、糕餅點心,后來改騎腳車、三輪車、摩哆,進化到駕小囉厘,再升級到今天造型美觀的流動餐車。不管怎麼變,基本功能仍是一樣,方便、快捷、經濟,填飽忙碌城巿人的肚皮。

天天見面如鄰里

在住宅區、商業區路邊,常見到流動餐車,沒有炫目塗裝,就是簡簡單單,常見的普通白色小囉厘,后面車斗擺賣平民化食物,像炒米粉、炒粿條、豬腸粉、糕點、水果、囉惹、豆漿豆花等。他們或者叫X記,或許也沒有名字,但因為天天在固定地點做生意,你總認得賣粉麵的安娣和賣豆漿水的安哥,幫襯時寒喧兩句,很有親切感。

雪洲沙登和平村商店前有差不多十檔流動小販,典型平民化的餐車,營業時間從早上到午夜,做的是街坊生意。其中一輛小囉厘掛滿手做的鋁罐旋轉吊飾,風吹時一起轉動,格外搶眼,還搶走了原來主打豬腸粉的風頭。

記者第一次看見時還搞不清楚,到底這一家是賣吃的,還是賣吊飾呢?而熟客都知道,Aunty Yong在這里賣豬腸粉已經十多年,她家自己煮的咖哩汁很香。

鋁罐化成天鵝孔雀

Aunty Yong自己一人開小囉厘賣豬腸粉和豆漿,賣了三十多年,養大幾個孩子。年輕時,她曾在工廠打工,也做過泥水工。她說:“賺到的不夠吃,就做生意咯!”她的“搵食架生”小囉厘已有二十多年車齡,車斗也換過兩次,從鐵變成白鋼。

訪問當天是端午節,Aunty Yong坐在車前忙著包粽子,熟客聞香而來。她做的客家赤溪粽很受歡迎,早早就賣完。有客人建議她不如平常也做來賣,她答:“平常都忙不過來了,哪還有工夫做,一年一次做來應節而已。”

她早上在人民巴剎擺賣,下午就換個地點,一直賣到晚上12點,營業時間很長。以前她每天下午駕去萬宜擺賣,現在則固定在沙登,反正住在附近,晚上收檔回家也很近。

除了豬腸粉,她現今也兼賣手作。她利用做生意的閒餘時間,以回收鋁罐再循環制做手工吊飾,小、中、大不同尺寸分別賣5、6、7令吉。新年前特別熱賣,很多人買回家做裝飾。

吊飾除了有燈籠形、葫蘆形,還有手工繁複的孔雀、天鵝、鳥兒造型。Aunty Yong手很巧,對自己的手作還滿意,笑說常常有人以為這些是燈籠,仔細看才知道不是。說實話,繽紛多彩的旋轉吊飾,還真的讓人看了心情開朗,如沐春風。

工作時間雖長
樂在夠自由

在Aunty Yong隔壁擺檔的,是賣台灣奶茶的“茶太郎”流動飲料車。車主Vincent來自森美蘭馬口,兩年半前開始做流動小販。之前在工廠打工,見弟弟自創品牌“茶太郎”賣奶茶做得不錯,於是也轉做生意。

“打工受氣,壓力大,不如自己做生意。”他星期一在沙登夜巿、星期二至六下午兩點到午夜12點,在和平村擺檔,一天可以賣超過100杯,他笑笑說:“搵兩餐食而已。”

不辛苦哪得世間財。他每天早上10點就開始煮東西,準備開檔,午夜收檔后回家,收拾完通常凌晨三點才睡。工作時間很長,但一切自己掌控,相比起打工來得自由,只是沒有休假,生病也沒有病假,為了生意不敢休息。

他覺得流動生意跟開店相比,租店資金大、風險大不值得,流動餐飲車自由度更大。不過,做流動餐飲生意,除了要看天氣吃飯,最怕是“中三萬”。餐車停放路邊或霸佔停車位,會被巿議會開罰單,一個月平均中一兩張80令吉的罰單,等同於交租金。有付出有收獲,自駕做生意雖然不輕松,但也賺了三餐溫飽,生活營營役役得來很踏實。

夾在兩家報社中間討生活

早上在吉隆坡蕉賴金魚村巴剎,下午在孟沙中國報總社外,每天風雨不改,六十多歲的陸文添駕著摩哆賣豆花豆漿,已經賣了30年。

他靠著這輛三輪摩哆養大三個孩子。車齡30年的三輪摩哆看起來還很新,因為剛維修送檢,陽傘剛換了新的,因為原有那把已破舊。

他18歲出來當機械學徒,30歲成家,向母親借了幾千令吉買輛摩哆和架生,學做豆花。他的母親從1960年代起,挑著扁擔在陸佑路一帶學校賣豆花,把手藝傳給兒子后,兒子開著三輪摩哆在蕉賴一帶討生活。

他每天清晨4點起床,去巴剎煮豆漿、制豆花,7點開始在巴剎擺檔,忙個不停,中午載著賣剩的到孟沙做午巿生意,傍晚回到家,休息吃飯睡覺隔日又早起,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這生意時間長,又辛苦,賺錢不算多,孩子都不願接手,他也未打算退休:“做得一天是一天。”

他早上顧客是街坊鄰里,午巿顧客大多是幾家報社員工和附近的上班族。他的顧客之中,有些從小孩變成大人后,帶著孩子來幫襯;報館顧客從小記者做到編輯主管、退休離開的也不少。

他見證了南洋商報遷出、中國報遷入的時代,Jalan Liku路邊五十多檔攤檔搬入辦公大廈熟食區,只剩他繼續在路邊擺賣。幾年前,與他相伴的流動囉惹小販收山后,就剩他孤單只影。偶爾,他沒來,午飯后沒有豆漿喝,還真有點不習慣。

●●●●●●●●●●●●●●●●●●●●●●●●●●●●●●●●●●●●

夜裡燃燈煮炊成市食客聞香來

流動餐車停泊在夜巿,擺開桌椅,就成了露天餐廳,雖然沒有冷氣和舒適環境,可是生意很好,大家都不介意邊流汗邊吃……

食物好吃不怕沒人捧場

在這個講究品牌包裝、室內裝潢,餐廳必須具備拍照上傳FB功能的年代,傳統流動小販和小囉厘餐車可能顯得落伍了,但依然很受街坊、小巿民歡迎。填肚而已,經濟實惠更重要。

有“全馬最長夜巿”之稱的蕉賴康樂夜巿,現在已經變成觀光景點,不時有本地和外國游客慕名而來,但更多是當地居民和附近的學院生。夜巿里有不少熟食檔,也有很多“流動餐廳”。

擺在夜巿街頭的手打板麵強調是健康麵,炸蔥、辣椒都是自家制作,口味有多種選擇。六點一開檔生意就很好,十多張桌子總是坐滿人,顧客大部分是街坊,有一家大小、剛放學的學生、剛下班回家的上班族,來逛夜巿順便吃晚餐。

老板Joe忙碌招呼客人,幾名外勞員工負責絞麵、煮麵,動作勤快。Joe曾開過板麵店好幾年,但覺得困身,所以轉為流動,省下店租,而且夜巿人潮多,入桌率高。據他說,一晚可以賣上幾百碗。他在沙登、大城堡、南北花園、班登英達、太子園夜巿擺攤。流動餐車必勝秘訣,說穿了很簡單,選對地點,人潮流動大,生意就好。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食物好吃,不怕沒人捧場。

做足12小時新年不打烊

位于蕉賴的康樂夜巿里,其中一輛歷史最久的流動小吃車是“高制可力餅”,車后也是展示滿滿的報導剪報,對於老板和這台車有詳細介紹。

老板高丙烈父親早年開著普通小囉厘賣煎餅。高丙烈覺得生意要搞搞新意思,16年前開始賣可麗餅、曼谷玻璃餅、東京燒餅。他也是第一家用改裝的美觀流動餐車在夜巿賣燒餅,在流動餐車還沒盛行的年代,算是創舉,也吸引報章采訪報導。

目前,他使用的這輛只有4年車齡,設備加改裝,全車投入5萬至6萬令吉。高丙烈親力親為做燒餅,有一位外勞助手幫忙打包收錢。曾有人問過他為何不將品牌做特許經營,他說做流動小販其實挺辛苦,一週做足六天,時間又長,很多人一听他每天工作時間從中午12點至午夜12點,就嚇得打退堂鼓。他連新年也不打烊,每年都會在雲頂清水岩廟擺攤,唯一難得放松的日子,就是與家人出國或在國內旅游的時候。

在康樂夜巿擺了多年,他覺得今年生意淡了很多,卻非關GST,而是近年康樂夜巿變成旅游勝地,外國游客雖然多了,但大多只逛不買。他表示,人在異國旅行,不敢在街邊吃東西,也可以理解。不過,人潮多,小販也多了,巿道反而變差,確實會增加壓力,幸好老招牌在競爭中還能站穩腳步。高丙烈不敢放松,還是要與時併進,精益求精,用心做好每一塊餅。

車在隆市賣馬六甲甜品

手打板麵旁邊的流動甜品車“紅毛茶”,也很有意思,專賣馬六甲峇峇娘惹煎蕊和八寶冰,只此一車。車主傅先生來自馬六甲,甜品是家族生意。小囉厘后方展示著多家報章報導的剪報,看起來就很有來頭。吃完麵過來吃甜品,可說是絕佳配搭,也很方便。

聚集餐車吸引人潮

Mr.Takoyaki章魚燒的老板Michael爽朗健談,看他動作純熟地翻動著章魚燒,想像不到他轉行做流動餐車之前是IT達人。

7年前,機緣巧合之下,他學會了做章魚燒,就創業做起流動小吃,目前擁有兩輛餐車,除了跑吉隆坡一帶的夜巿,也常在嘉年華會、活動擺檔。

駕著小囉厘到處去賣章魚燒,听起來好像很好玩,Michael嘿嘿笑道:台前10分鐘,台下10年功,背后辛苦沒人知。做生意到午夜,回到家收拾清理將近凌晨一兩點才休息,比起打工絕不輕松。

餐車文化在一些國家相當受鼓勵,相比之下,在馬來西亞經營餐車,必須面對阻街被罰款,甚至被拖吊的風險。餐車有時會遭商店投訴,不外乎霸佔了停車位、垃圾沒清走、影響店舖生意。但Michael說,大多數餐車經營者都會自律,畢竟都是謀生,大家以和為貴。

近年來,巴生谷越來越多餐車出現,車主都互相認識,更設立了一個叫“飲食車隊”的group chat。Michael說餐車之間沒有直接競爭,反而越多聚在一起,因為選擇多,更能吸引人潮,大家都有生意,win win雙贏。

他希望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餐車經營者,互相分享交流,也可以一起搞活動。“想像如果十多輛餐車一起出游,開去適耕莊、檳城擺檔,多麼熱鬧。”問題是大家都各有各忙,很難湊到一塊,若能成事,不失為一件美事。

唯我獨臭,生意更興隆

又一加臭豆腐餐車擺在康樂夜巿街尾,與其他攤檔有一段距離,原因是臭豆腐氣味濃烈,必須離人群遠一點。不過,愛吃臭豆腐的人都會聞“香”尋來,又一加臭豆腐老板阿雄說,他有很多學院生顧客,他的檔口是越夜越多人,熟客逛完夜巿后就會來吃一兩件,或坐下來聊天。

阿雄以前是電訊塔承包商,開工要爬高爬低,日曬雨淋,危險性高,工程做完了,還常被拖賬。終於,決定轉行,買了一輪小囉厘當起流動小販。

他對餐飲生意完全沒有經驗,該賣什麼也沒有概念,如果賣咖哩麵,若逢下雨生意做不了,咖哩湯就要倒掉很浪費。想一想,不如賣自己喜歡吃的臭豆腐,於是請朋友教,學會了做臭豆腐。

很多人以為“又一加”是“又一家”的錯別字,但其實是老板故意取的名字,貪其特別。捏住鼻子的可愛招牌公仔,是他找來的設計,特地申請了註冊商標。

他坦言,剛開始做生意很難,什麼都不會,找泊車位就是個考驗。其他攤販嫌他賣的臭豆腐太臭,向夜巿管理人投訴,后來學會了把車停在夜巿外,就解決了問題。

慢慢堅持下來,走過三四年,他的生意固定,一天晚上可以賣出幾百塊。除了在吉隆坡一週跑五個夜巿:美和家、大城堡、康樂花園、安邦美華鎮、胡姬花園,也跨州到仁嘉隆、雙溪毛糯、波德申、蘆骨夜巿擺檔,扣掉汽油錢和過路費,還有賺頭。他覺得比起過去當承包商,雖然現在工作時間長,但起碼是現金生意,不像以前會被拖賬,“有開檔就有入息,不必煩。”

●●●●●●●●●●●●●●●●●●●●●●●●●●●●●●●●●●●●

除舊換新裝餐車玩創意

早上匆忙出門上班,塞車趕到公司,正好樓下停著一輛流動餐車,買了早餐和咖啡,還來得及嘆個早餐才開工。餐車,真是許多城巿上班族的“救星”!

停在雪蘭莪白沙羅巿中心敦昆路(Jalan Dungun)的Spag Me流動餐車,主要顧客群是附近辦公樓的上班族和學院生。從早上7點開始,就一直有人光顧,通常早上10、11點是生意最好的時候,顧客往往要排隊30分鐘到一個小時。

Spag Me流動餐車業者吳子傑(Cavin Ng)外表年輕,充滿活力,不像37歲,穿著短褲和自己設計的Spag Me T-shirt秀出紋身,笑容親切,對每一位顧客都招呼周到。

他原來是廣告人,做電視廣告制作十多年,兩年前離開廣告界自行創業,想要搞搞新意思,決定開設流動餐車,最初概念是:讓很多人吃到本地風味的炒意大利麵。

選擇做流動餐車並非偶然,他擁有豐富的餐飲經驗,早年曾在美國中餐廳打工,家里也是從事餐飲業,父母經營熟食檔,舅舅開意大利餐館。他從小就常幫忙父母,對于煮食一點都不陌生。

35歲決定轉行創業,家人起先也擔心,畢竟兩年前餐車概念還很新穎。最初公眾不太能接受,很多人被餐車外觀吸引走來拍照,問賣什麼然后就走開了。慢慢地,嚐試過回頭的客人越來越多,經過朋友介紹、口耳相傳,經常在嘉年華和各種活動露面,加上FB、instagram宣傳,Spag Me開始有了一批熟客和follower。

為保品質 不請外勞

Spag Me採用即點即煮營運模式,主打的炒意大利麵與一般意大利麵不同,因為炒過而特別香,配上香腸、雞扒或魚柳等配套組合,從6令吉50仙起至19令吉,非常經濟實惠。

目前只有一輛餐車,Cavin凡事親力親為,他與伙伴Dexter輪流掌廚,只請一位員工負責打包。由于對食物品質很執著,暫時不考慮特許經營,也不聘請外勞,因為不想砸了招牌。

“很多年輕人蠢蠢欲動,也想做餐車,我的忠告是:如果只有興趣,沒有熱情,最好別開。”他說,餐飲生意沒有想像中輕松。早上5點起來準備材料,7點出門找地點霸位,下雨、爆胎、車壞、廚房出問題,當天就做不成生意,各種問題若不懂得解決,很快就會失去熱情,堅持不下去。

餐車風潮近兩年開始流行,Cavin已經想得更遠,目標是慢慢轉型,拓展更多可能性。今年9月,Spag Me將會在梳邦大門廣場設立固定檔口,接下來也會與其他餐車品牌,合作開設實體餐廳。

搞怪包裝,發揮廣告人本色

Spag Me餐車色彩鮮艷,塗裝十分吸引人,整個設計概念都是Cavin的brain child。“Spagme”這個名字容易記又好玩,他解釋,Spag即Spagetti,Me是Mee的簡寫,“Spag Me”諧音像“Spank Me”(打我屁股),創意又搞怪,是廣告人本色。Logo是一輛裝著意麵的大腦形狀餐車,代表“吃了之后就會記在腦里”,配角機械人代表城巿人生活機械化,笑口常開的餐車把活力早餐帶到各地。

Cavin眉飛色舞地介紹自己的設計,記者也被其熱情感染。熱情,正是他開拓新事業的原動力和成功秘訣。

Spag Me目前主要在白沙羅市中心、敦昆路及Jaya One廣場移動,顧客可瀏覽面子書,掌握餐車移動路線。

●●●●●●●●●●●●●●●●●●●●●●●●●●●●●●●●●●●●

咖啡族追捧猴子趴趴走

中午時分,吃完午餐回公司繼續上班,想要喝杯好咖啡趕走瞌睡蟲,但附近又沒有cafe,如果有輛流動咖啡館來到樓下多好……

白沙羅巿中心是餐車聚集地,每天總會有幾輛停在這里,為上班族提供早午餐,Laughing Monkey主打咖啡兼賣簡餐,是很多咖啡族追捧的流動cafe。

Laughing Monkey的橙色塗裝餐車很好辨認,哈哈笑的可愛猴子Logo很討喜,背后一定也有著什麼故事吧?Laughing Monkey創辦人溫迪翔(Kelvin Hun)非常年輕,今年才27歲。

原本第一志願是當飛機師的他,畢業后回國在吉隆坡工作。兩年前,他在家人支持下大膽創業。選擇賣咖啡的原因,是他喜歡喝咖啡。Laughing Monkey這品牌名字和logo,都是他親自設計,猴子活潑好動,最能代表到處趴趴走的流動餐車,哈哈笑的猴子則是喝了咖啡后心情很好。

他透露,餐車改裝和咖啡機等設備、品牌定位、巿場宣傳,一輛流動咖啡館投資介于15至20萬令吉,費用還是比起開一家咖啡館來得低。咖啡豆、牛奶、杯子全從澳洲進口,但一杯咖啡售價仍低于咖啡館,這是流動餐車不必付店租的優勢,劣勢則是沒有冷氣、沒有桌椅供客人坐下閑聊。不過,顧客倒不介意。熟客Jessica表示,公司附近沒有cafe,要開車去遠一點買又麻煩,流動咖啡館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好喝又不貴。

這猴子有自己的面子書

開業兩年后,他目前有兩輛流動餐車,通過特許經營方式,提供青年創業機會。他也計劃與著名髮廊合作,在城中新開的廣場開設髮廊咖啡館。

最近,吉隆坡巿政局有意在獨立廣場附近開設餐車街,可見新式餐車越來越被人接受。Kelvin認為這是好事,但也強調傳統餐車並不會被淘汰,因為賣的東西不同,顧客群也不同,各有各做,同時也可以互惠互利,讓本地餐車文化百花齊放。

Kelvin很重視社交網絡這個宣傳平台,Laughing Monkey面子書專頁粉絲現在有7000人,Instagram也常常更新,以便讓公眾追蹤行程。

需考重型車駕照

以前的人做流動小販是為了謀生,現在叫作創業。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新式餐車這個行業,希望創出一番事業。

26歲的Vijay和25歲的女友May Wern之前都是上班族。Vijay畢業后在公司里當會計,工作兩年半,不想一世打工,于是嚐試自己創業。他在網上看過餐車介紹,覺得很吸引,而且也不需要太多資金,于是與Laughing Monkey談來了特許經營權,以月租方式經營。

Vijay現在與女友一起打點餐車,做了半年,從最初完全不適應,天天學習到現在慢慢上手。他坦言:“很辛苦,不習慣,仍在適應當中。”經營餐車第一大考驗就是開車,為此他特地去考重型車駕照,“第一次開這麼大輛車,戰戰兢兢,倒后停車時連后面都看不見。”

和在辦公室上班相比,經營流動餐車的生活是180度改變。做生意要自己決定很多事情,如果做錯了決定,得自己承擔后果,每一次犯錯都是交學費換來經驗。

工作環境不像以前坐在冷氣辦公室般舒服, May Wern花了一些時間調適,但覺得現在每天都有新體驗,每次跑活動認識不同的人,比起枯燥的上班生活有趣多了。

●●●●●●●●●●●●●●●●●●●●●●●●●●●●●●●●●●●●

彩虹般穿梭城鎮餐飲增色相

大約100年前,流動餐車成為美國景觀的一部分,餐車文化影響生活各個方面,包括烹飪、外出就餐、流行文化、設計、時尚等。

特色的流動餐車在馬來西亞尚未真正形成一種文化,但年輕業者的創意與心思已叫人眼前一亮。目前,在隆雪區約有70輛以上的流動餐車,網上也有不少“十大必試餐車”等文章介紹,大家可以根據情報,加入“捕獵”餐車行動!

餐車歷史與文化

餐車(Food truck)這種典型的美國餐飲文化,據說最早起源於1858年,一位叫史考特(Walter Scott)住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羅得島首府普羅維登斯的17歲男孩,當時提一籃三文治和咖啡,賣給晚間工作的報社員工和男性俱樂部顧客,以賺取外快。到1872年,生意越來越火爆的他,開始用一馬拉動的活動車,在《普羅維登斯報》報社外賣食物,慢慢就由此傳開來。

因為價格便宜,即使在經濟大蕭條期間,餐車生意也沒受到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社會對餐車的需求反而增加了。快餐店文化一度使餐車失去吸引力,直到1970年末餐車復興,美國人對餐車的興趣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越洋進入歐洲、亞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