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文化緊緊連繫 三族體現一馬精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社會生活文化緊緊連繫 三族體現一馬精神

報導 : 林順利
地點:烏魯十八丁
(太平14日訊)太平郊外的烏魯十八丁雖是彈丸小地方,但社會結構與生活文化,卻把三大民族緊緊連系在一起,各民族從獨立前至今,和睦共處,體現一個馬來西亞精神。



距離太平市區約20公里的烏魯十八丁,不論是獨立之前或之后,乃至在廿一世紀的今日,仍延續著和睦相處傳統。

早年,當地人口較多,各族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上有很多的交集,各族小孩在同一個校園求學,彼此從小培養深厚的友情。

烏魯十八丁現有人口約400名,華人居住在烏魯十八丁新村,早年新村華人家庭不超過百戶,人口數百,現剩10多戶,人口30余至40人。



互相參與友族慶典

巫裔分佈在甘榜烏魯十八丁、甘榜武吉再也及甘榜武吉浮羅斯,約60戶,人口200余人,印裔居住在甘榜迪拉查班、甘榜火車站、烏魯十八丁新村,約30戶,人口百多人。

烏魯十八丁村委會主席潘志強告知,其祖父早年居住在烏魯十八丁,至他的孩子,已是4代人居住在烏魯十八丁。

他說,華人經營的店舖,顧客有馬來人和印度人,華人也會參與友族慶典,例如,印度神廟慶典時,華人也參與,各族緊密連系在一起,展現“一個馬來西亞”的精神。

“烏魯十八丁居民團結融洽,節慶會互訪,友族齋戒月期間,晚上在清真寺用餐,其他種族也受邀。”

他說,因為生活上有許多交集,早期好些居民都互曉彼此的語言,例如,他已故父親潘水龍不但馬來語流利,也懂一些淡米爾語。

他指出,現時華裔人口少,但和睦相處的美德依然延續,該村委員會在本月2日舉辦大掃除,各族人民分工合作打掃新村。

獨立前出現綜合小學

在我國獨立前,烏魯十八丁已出現綜合小學,三大民族在共同的校園上課、共同上周會,各校校長輪流上台致詞。

烏魯十八丁聯合華小董事長洪再順告知,1952年的英殖民時期,新村建立了一排6間課室的學校,國小、泰米爾文小學及華小各獲2間課室,而華小則命名為烏魯十八丁聯合華小。

“當時,學生們一起周會、有共同的運動會,沒有種族的隔膜。

他透露,后來馬來學生越來越多,國民小學于1990年遷往附近新校舍,聯合華小如今因沒有學生而遷校,因此,原校只剩淡米爾文小學。

人口外流華裔成少數民族

烏魯十八丁華人新村基于華裔人口漸減少,如今逐漸成為以友族居多的華人新村。

由于人口外流,該新村的烏魯十八丁聯合華小,去年出現“零”學生局面,學校也獲準遷至賽城,以便興建新校舍。

許多華裔經外遷,華裔住家僅剩10多家,人口30余至40人,在華人新村內成為少數民族。

如今,該新村以巫裔族群占多,約有20余至30家,其次是印裔人口,達10余至20家,第3才是華裔家庭。

有些房屋原本華裔居住,原屋主搬遷離后,房屋售賣給友族,使新村人口結構改變。

缺乏理想就業機會

早年,華裔主要的職業是割膠、經營雜貨店、農田耕種及做小買賣等。

當年,有很多橡膠園,居民不乏是膠工,后來很多地段改種油棕園,不需那么多工人,菜園耕種者也面對沒有土地問題。

由于缺乏理想的就業機會,年輕外流,目前,全村的三、四十名村民,以中年和樂齡居多,年輕人寥寥無機,留下來的居民,大多數是有地段耕種,就如我本身經營柑園,不過,年輕人在農曆新年或清明節會回來,這時,新村比平常熱鬧。

該新村早年有10余間店,清一色華人經營者,包括數家雜貨店、咖啡店及一家橡膠收購站,如今,已沒有華人雜貨店,取而代之的是2家印裔雜貨店,華人咖啡店剩一間。

互相幫助

★法茲雅(甘榜烏魯十八丁村委秘書):

各族在生活上互相幫助是傳統特色,例如,去年的一個晚上,一名女居民遭掠奪,各族挺身捉匪。

在開齋節、結婚等慶典,我們會邀請友族共慶,或是贈送糕點予友族。

關係和諧

★慕都三美(烏魯十八丁印度國大黨支部主席):

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是朋友,各族關系和諧。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