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武汉、上海以及香港三地的医疗研究团队,27日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发表关于新冠肺炎气溶胶(气雾)传播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患者使用的厕所气雾病毒载量较高。
研究认为,这代表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雾传播的重要来源。另外,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雾载量和粒径分布则显示,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经“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
据澎湃新闻报导,这项名为“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的研究,是在2月17日至3月2日、湖北武汉疫情高峰时期,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及普通病房、武昌方舱医院病区及厕所、居民社区和超市等具有代表性的医院及公共环境等采样点,采集气雾样品。
报导指出,研究团队利用前期研发的2019冠状病毒数位聚合?连锁反应(PCR)检测等技术,定量分析各采样点样品的病毒气雾载量及空气动力学特征。
研究显示,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但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雾病毒载量较高。
研究认为,厕所中的病毒气雾可能来自患者呼吸,也可能来自患者粪便或尿液中携带病毒的气雾化。因此,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雾传播重要来源之一。
研究也提到,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医院大楼通道等可检出一定的气雾病毒载量,这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雾传播风险。
此外,研究团队透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提出病毒气雾经“沉降(衣物/地面)—人员携带—空中扬起”的传播模型。
研究推测,医护人员防护服表面携带病毒的气雾可能在防护服解脱时再悬浮,若在换脱防护服的空间加强更严格和全面的卫生处理措施,便能有效防止传播。
据报导,这次的研究团队包括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部等机构人员。
报导称,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元、陈宇、郭铭和香港科技大学宁治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