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和行动管制后,民众要有心理准备,可能至少要面临12至18个月的新常态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或工作,目前强调的社交距离和保持勤洗手的卫生习惯,都将需要继续维持下去。
面对与疫前生活常态差异的新常态,各个阶层或群体可能各有适应与不适应者,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唯有努力适应和调适自己,以让自己能好好生活下去。
如果在12个月至18个月内,科学家成功研发新疫苗,民众的心情就会比较踏实一些,因为有一个可用的疫苗时,虽然不一定是100%安全,但已能予人有保障的感觉,这是疫情后最好的情境。
义腾研究中心(Research For Social Advancement, REFSA)执行长陈宇航指出,接下来的情形也会像当初的沙斯(SARS)疫情,病毒可能过了一两年就消失。然而,或许也会出现不佳的情境,就是研发了疫苗,但病毒依然存在,甚至更糟糕的是出现另一波或更多持续的疫情。
“在各种的情境(Scenario)之下,新常态将会根据这些情况出现或存在,这个常态可能是持续一年或接下来的10年。”
她相信民众对于短期内的新常态,应该已有一些认知,例如对于工作场所空间的安排,将会有新的了解,公司也会意识到提供防护和搓手液给员工的重要性。
至少维持至年终
同时,大多数人皆会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尽量不去群聚或减少见面的机会,这些新常态至少会维持至今年年终。
“即使解除行动管制后,可出外与朋友交流,但也要有心理准备,如果病例大量增加,政府随时会再实施行动管制,甚至采取更严格的行动,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
她指出,无论是在个人或工作方面,尽量保持社交距离,如果公司内有人患上此病,就是一个健康课题,因为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
“所以,短期的新常态,一定是维持社交距离和个人卫生,以及工作场所的习惯,避免出外与人用餐之类,这些都需要注意。”
她观察企业已开始出现一种常态,就是以轮班制恢复营业,即不要有太多人一起工作。其次是可能商业空间会有所减少,或者开始发展和适应在家工作。
“若能在家工作,如公司的会计或人力资源部人员,可能不需要天天来上班。但,若在工厂上班,可能就没有办法。”
须重新调整期望
就她个人而言,民众到公共场所的休闲活动,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例如以前朋友相聚是十多廿人一起,如今即使可回到正常时候,也是今时不同往日。
“餐馆或酒吧营业,可能桌子之间需要有些距离,因为细菌也可能通过空调传染给别人,变成餐馆可能在桌子上间隔透明的隔离板,使得用餐者有压力,甚至因此不想外出,因已没有用餐的感觉。”
她再举例,电影院可能也会改变方式,以前300个不认识的人可以一起在戏院内看戏,但现在戏院位置可能需要相隔5米,这将和以前看电影的体验有所不同。
此外,她说,疫前只要买一张机票,就可以穿梭在大马和新加坡之间参与会议。如今可能需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张机票的价格可能已不便宜,也可能需要向移民局证明14天内无病史,种种的因素将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开展业务,工作方面将有全新的考量。
“即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减少,可能会有更多的虚拟聚会。我们需要通过技术重建连接,变成我们的电讯和基础设备很重要,需要注重拥有强大的4G或5G的通讯网络。”
大环境调整国人有能力适应
历史上已有经历过新常态,在最靠近的历史中,与现在新冠疫情的经验相似的就是911恐布袭击。
“当时的新常态只是专注在航空界,因有很多国家即刻实行新的措施,做足安全防范,例如要登机时除去鞋子和腰带进行检查。大体上,大家都能很快的接受那种情况,这是一个新常态,就是一定要跟着这个程序进行,当然有其好和不好之处。”
陈宇航想要强调的是心态上转变,因为新常态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一个常态,例如搭飞机的安检程序,最初搭客可能嫌麻烦,但当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程序,以及知道如何适应后,这是为每个人的性命安全着想,心态上就会转变成往积极的方向思考。
需关注妇女工人
“若要长期的处理疫情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依赖政府单方面和单独组织促成,需要的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
她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是全世界面对的事情,各个国家都在尝试适应,用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调整,大马也需要跟随这个环境去处理。
“我认为我们有能力适应新的生活常态,有些人会很快适应,例如白领员工可留在家,拥有网络就可照常做工,拥有netflix之类的应用程式就可以看戏,不方便之处是在行动管制初期,可能无法出门买菜。”
她指出,蓝领阶层可能比较不易适应,例如在工厂工作的工人,或者因工厂关闭而被迫减薪、拿无薪假或被栽员,因而遇上经济问题。
同时,她说需要关注妇女工人,因为他们很多都是兼职,同时又要兼顾家庭。这类兼职工人可能没有社交网络,一旦失去工作就失去收入,因此他们就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更多的影响。
获科技支援 较容易适应
就大马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网络已成为极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互联网,尤其是乡区一带,无法在行动管制时进行网络教学,就会影响孩子们的教育和学习机会。
有能力使用网络者,就可以适应新常态出现吗?陈宇航指出,获得科技支援的人,肯定会比未具有这方面条件的人来得容易适应。
“这并不代表你会马上习惯,但因为拥有这个工具,促使你的生活没有被行动管制造成太大的影响。你能够使用互联网,就不需要去湿巴刹买菜,因为可在网上超市购买。”
她指出,这些人还可以使信用卡或借记卡付账,不必以现金付费,减少与他人直接接触的机会,由于不一定要出门购物,也减低染疫的风险。
“因此,科技和数码化(Digitalization)肯定会有帮助,可在本地和国际线上购物,例如我有许多朋友就不用出门去买口罩,直接在网购平台下单后,由中国邮寄上门。”
然而,她说,许多住在组屋或较贫穷地区的人,如果一家六七口住在300方尺的组屋,又无法以网络协助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低收入阶层受影响
由于大马的中低收入阶层占大多数,陈宇航相信新常态之下,确实将给不少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B40和M40群体的生活和经济都会受到影响,因为他们都是上班族。一些属于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一族,例如德士司机们,没有社交网络,只是跟着环境随波逐流。还有非正式工人、不合法的外劳,这些都是很受影响的一群。”
她相信在新常态下,大部分不能适应的人以蓝领阶层为主,其中对M40的影响也不小,例如一些从事航空工作的空服员或操作员,如果公司面临倒闭,就可能从每月七八千令吉薪金变成零收入,直接掉入B40族群,这个就会对他们的经济状况形成很大的压力。
此外,她也以在新加坡工作的大马人为例,由于不少马劳是住在柔佛,每天约有30万大马人来回新加坡,大多数是从事较低阶层工作,例如冷气技工、水管工人、保安人员、按摩师、理发师等,当新加坡因抗疫严管关口进出时,就影响了这30万名大马人。
“这群人要不就是滞留当地,要不就是无法从柔佛入境新加坡,这时候他们能去哪里找工作呢?在这情况下,就对他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对她而言,应该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完全适应新常态。那些有一瓦遮头和可以上网者,可能经历的只是生活上的不便利。但那些没有存款的人,当国内经济受影响时,若企业开始栽员,就会对他们影响极大。
企业应保留更多本地员工
陈宇航指出,在新常态之下,大马企业或许应保留更多本地工人,以确保本地工人有工作。
她以新加坡实行阻断措施后面对的情况为例,当许多大马人无法进入新加坡工作之后,当地企业和人民的生活随之受到影响。新加坡雇主找不到工人,大马企业相信也面对类似问题,尤其是需要外国工人的企业。
“因此企业要思考如何转型,如果不是以自动化保证照常营运,可能就要聘请本地工人。企业需要去思考如何聘请本地人,当然薪水也要高一些,本地员工也要考虑在这种新环境下,不易觅得工作,想要拥有疫前水平的薪金已经不易,所以需要降低要求,雇主和雇员需要妥协或各退一步。”
她指出,对于大企业而言,可能要考虑一个新的常态,就是拥有新的策略,以适应科技与数码化。与此同时,如果现在栽掉本地工人 ,当面对第二波和第三波疫情后,是否还有足够的成本聘请本地员工呢?
“在新常态下科技很重要,企业则需要考虑聘请本地员工以稳定自身企业。至于国家则需要本地化经济,确保中小企业可以生存。”
她说,大马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不像美国完全走向霸级市场方向,在抗疫时还有小型超市和杂货店撑起市场,避免因霸级市场供应链受影响而关闭时,断绝了民众食物来源。
图:受访者提供/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