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斯Anas Zubedy︰新經濟政策的利與弊(一)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阿納斯Anas Zubedy︰新經濟政策的利與弊(一)

甚麼是新經濟政策?



簡單來說,新經濟政策是馬來西亞的強力社會經濟行動方案。它是于1969年513種族暴亂后產生,推行年期為1971年至1990年。

新經濟政策的宗旨是促進國民團結。

它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消滅貧窮;二,通過長時間的經濟密集發展,藉由經濟作用來消除種族分野,以重組社會。它也表明,這個重組各族群就業和財富的過程,不能剝削其他族群的機會。其策略是刺激經濟成長,同時也為弱勢群體謀取更多利益。



新經濟政策的背景?

新經濟政策的推行有其歷史因由。早在國家獨立前,英殖民政府便給了馬來人一些特權,例如獎學金配額和公務員配額。英國人離開后,他們的統治對我國社會和經濟留下影響。

我國各族,各据不同的經濟領域和地理環境。大部分馬來人從事傳統農業,人均收入最低,也最貧窮。華人集中在礦業、制造業和建築業,人均收入比較高。印度人大部分在園坵和礦場當勞工。

新經濟政策是在513種族暴亂后,于1970年6月推行。此事件的肇因眾說紛云,不管怎樣,源頭始終是社會經濟的不均衡。

種族的赤貧和經濟差異問題,很明顯地破壞了社會穩定和國民團結。解決這些問題刻不容緩,新經濟政策應運而生,以期減少赤貧及重組經濟。

在那時候,赤貧水平和財富分配是什么情況?

1970年代,根據數據,我國人口赤貧率是49.3%;最富有的5%人口佔據了人口總收入的30%。

赤貧人口64.8%是土著、39.2%是印度人及26.0%是華人。

財富分配方面,根據數據,土著只持有2.4%股權、印度人1.1%及華人27.2%;其他人士佔6.0%,外國人佔63.3%。

新經濟政策的目標是甚麼?

新經濟政策的目標是在1990年前,將我國赤貧率降至16.7%。它打算對土著、非土著和外國人,採取3:4:3方案,將土著控制的企業股權由2.4%增至30%、將華人印度人和其他族群的股權由34.3%增至40%,並把外國人的股權由63.3%降至30%。

新經濟政策有何重要?

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必須得到幫助。如果社會上任何一個群體被弱勢化,無法在同一平台上和人競爭,那我國的經濟體系就失去公平性。

打個比方,像打高爾夫球,老道的球員要對初學者讓分,否則,后者就沒有較量之力,球賽必然一面倒,並不公平。

在社會經濟上,沒有人應該被拋在后頭。這點極為重要,歷史告訴我們,當社會上某一個群體的經濟情況落后,發生社會動亂的可能性就比較高。

每一個社會,都應該謹慎擬定其強力的行動方案。我國的這個方案,就是新經濟政策 (1971-1990)。從很多方面來說,它是成功的。(待續)

(譯:余佩妮)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