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大堪布策旺嘉措: 有行持牽動社會改變
與師父心靈對談
本期主題:遇見佛陀
特約:江子
攝影:同平
如果今天佛陀還活著,他會想什麼?做些什麼?現在,該是自問如何突破修行的時候了,大堪布策旺嘉措仁波切指出,知足感恩從名利中解脫,從無明到無名……
◎仁波切此次來馬,是為了主法二十一度母除障祈福法會及長壽灌頂,請問此類灌頂、法會的意義,乃至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佛教基本的教理是什么?
度母除障法會能驅除各類障礙,如災害、自閉、鬱悶等心理障礙,行商不如意、運勢不順、遭人口舌、惡咒、白天眼見不祥之物,致使夜晚惡夢連連等障礙,藉法會祈願大家修行精進,廣積福慧資糧,消彌一切的逆緣障難,順緣都能具足,同時也祈願世界和平吉祥,眾生離苦得樂。
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于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現象。
正因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緣生緣滅、變化無常,也就證明一切的現象,都是假有的、暫時的、幻有的;從一個水面的泡沫到整個世界,乃至太空的星球,都是一樣,都不是永恆。既然不是永恆實在的,就證明一切皆空,所以佛教稱此道理為“緣起性空”。
佛教講緣起性空,是著重于本質的分析透視,從而警惕我們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為了幻妄的名利物慾而變成名利物慾的犧牲,這就叫“看破”,叫“放下”;看破的是現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慾的貪得無厭,而不是否定現象的存在。
所以,佛教講本體是空,但仍不能離開幻有現象而存在,因為若無能力解脫生死,終究是在業力的造作與受報之中,業力也是幻有的,但卻能牽引生命的升墮而感受苦樂。在這裡,不要忘了;一切現象的幻現幻有,都是由于眾生的業力之所感化。
因此,若能悟透了緣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境的誘逼;不做一切幻境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種解脫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轉,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業,而能解脫生死。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
◎過去是虛幻的,未來是妄想的,所以只有把握當下。但是,人們常感到力不從心,如何對治無窮無盡的慾望煩惱,如何從無明到無名?能否在修行上給大家一些具體的建議?
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不需要;有些需要的東西,又不想要,這時就要認清並抉擇,我們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把機會給善心。
其實,事物本身是沒有價值分別的,是我們自己為這些東西貼上有名有利的標籤;而無明則是煩惱的意思,因為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所以常常會自尋煩惱、自害害人。
在印度,有的人從擁有腳車賺錢到買摩哆就很開心,但也有的人擁有大房子、大車子,賺幾千萬都還不開心,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
重點是,你內心如何確定自己的價值。人的快樂並不是來自名利的大小,而是內心的知足。知足,就是不管個人擁有什么,擁有多少,都很快樂,但若沒有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自己生命品質的提升。
一般上,我們以為念佛、拜佛,或是談論與佛法有關係的事物就是修行,其實只要我們的心能夠正直而不扭曲,沒有貪念、慾念,清清楚楚地活在當下,不論做什么事都是修行。
其實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佛法不離世間法,你每天都可以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到佛法,只看你體會事物的方式。而事物本身並沒有變,它沒變好沒變壞,只是你的情緒在好和壞中不斷地起伏。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一部分是過去世帶來的福報,一部分則是自己今生的努力,以及環境狀況的配合,因此,人不能夠一開始就說希望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夠想,遇到什么樣的困難、狀況,以及名利的誘惑時,該如何面對和處理。
累積福慧資糧,就像用一公斤的稻米種子佈施是一種福業,即能收成一百公斤的稻米,不要忘記眾生,這是很重要的。無論到世界任何地方,眼裡所見,心裡所想,無不是眾生,這是大乘修行的重點--不忘眾生,不捨眾生,隨時憶持眾生,這樣佛法的基礎就紮實了。
對眾生的關愛,像珍寶一樣放在心裡,一切煩惱的對治法,才會發生作用,因為我知道我心中有慈愛的珍寶,所以我真誠想改變自己來利他。
◎由于經濟低迷,許多人經不起生活的種種壓力,導致患上憂鬱症,乃至選擇自殺,走上不歸路,請問仁波切,我們如何用佛法幫助這些無明的眾生?
人的一生,都生活在五欲六塵的追逐裡,世間有什么是我們的?世間沒有永遠存在的東西?所謂“真理”,必須符合“本來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這幾個條件,“無常”,就是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無常,而且無我,萬事隨緣,以佛法的因果因緣作為定論,這樣反而能度過,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心的力量。
像患上憂鬱症、自殺的念頭,就要靠修行的方式幫助他們。所謂修行,就是修心,然后放到行為上。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不在外面,如果心裡有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么事,都會覺得滿足、安定;內在有個家,心就會休息休息、輕鬆輕鬆。
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體的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于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仁波切提醒】
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體的行動;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于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大堪布策旺嘉措仁波切(Khenchen Tsewang Gyatso Rinpoche)◎簡介
‧貝諾法王所創雅久寧瑪佛學院中,三位資深大堪布之一
‧1978年在印度四所西藏學院中,以總成績第一名畢業,榮獲達賴喇嘛頒授銀牌,表彰德學兼優
‧現任教于貝諾法王之印度南卓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