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民俗不設限 藝術可親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民俗不設限 藝術可親民

報導:陳筱柔
攝影:陳梓健



彭慶勤‧簡介

1969年出生于馬六甲,畢業于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純美術系。舉辦過個人畫展及出版書畫集,也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小型聯展、交流展、藝展。

目前為一位全職書畫篆刻藝術工作者,以創作及教學為主,閒暇之際研究藝術理論和撰寫藝術評述,同時也經常受邀擔任書畫評審與書法表演。



民間符籙與書法墨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也可以自成一格,成為展現道家神韻和書法氣韻的藝術創作!

符籙,是民間道長作法時的工具,其中包括招將遣將之符,更有闢瘟、求子、安胎、百解、求官、捍厄、闢鬼、安魂、闢疫、護身、闢火、安家宅等符籙。

書法,是一種用毛筆書寫、具備審美慣性的藝術形式,橫向跨越文字與繪畫層面,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

發揚書法傳承文化

當符籙和書法這兩大元素,遇上了一直勇于創新傳統的本地書法家彭慶勤,即創造出一種看似古怪,其實兼容了民俗草根性與風雅藝術性的“動”書法,也“催生”了以符籙為創作主題的《505‧祭墨》彭慶勤個展。

“祭墨的初步概念,嘗試是想把靜態書法變成一種‘動’的書法,后來才延伸到民俗性的祭拜主題。去年遇到了張吉安,機緣巧合下就陸陸續續完成了這次個展的作品。”展出的大部分作品跳脫出傳統水墨中國書法的框架,透過符籙揮毫的方式,傳達創作者本身對生活形態、社會環境,甚至是政治局勢的觀念與想法。

“符籙書法很民俗,以民間生態和道教形式的觀念呈現。每份作品雖然是獨立的,卻和整個系列相互融合。我們選了505這個有象征意義的時間點帶動出整個展覽的概念,當然難免帶有一定的政治意味。但是,藝術展覽畢竟是少眾,無法起到影響社會的作用,純粹是讓喜歡的人過來欣賞創作和創作者本身的觀點。”

“很多人把書法家看得很高,甚至高不可攀,書法也傳承了很多既定的格式。但是,身為馬來西亞華人,我們有自己的文化和特色,不可能去做別人的影子,當然,我並沒有改變整個大環境的能力,但在自己的藝術領域中,我至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如果只是一直在抄寫過去的東西,那我們和別人有何不同?我舉個例子,兩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水墨書法挂在一起,你看得出區別嗎?你知道那是中國、日本、臺灣或馬來西亞書法家的作品嗎?”

渴望在發揚書法藝術和維護本地文化傳承找到平衡點的心願,促使彭慶勤一直想要創作出有別于傳統書法的書畫藝術,透過書法展現出最貼近生活的感動和經驗。書法,往往讓人覺得是高檔次藝術,而符咒相對比較民間草根,甚至有人認為非常低俗,高與低、藝術與草根的結合,擦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火花。

創作 是很個人的事

但是,不喜歡照著古人的詩詞字句發揮書法筆墨的“叛逆性”因子,仍然潛藏在體內。后來,彭慶勤找到了另一個切入點。

“古人寫的書法很當代,他們看的都是手抄本,而我們看的都是印刷字。所以,我就把印刷字融入在書法中,也開始浮現了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創作出很多自己滿意的作品。當時,我也讀了很多排版的概念,書法是徒手,但印刷不是,兩者看似有明顯的分別,其實書法本身的格式也是排版的一種。對我而言,書法的概念應該看得更遠,不能只局限于用毛筆寫出來的墨寶,而是,舉凡是文字,屬于看的,而不是屬于讀的,就是書法範疇,站在這個出發點,文字就是書法的一種。書法是用來看的,欣賞的,而不是用來讀的,必須強化看的部分。”

勇于創新雖然是好事,但未必會得到認同:“書法很重視傳統門派,不跟門派就是走火入魔。當初少不了會面對一些批判的聲音,雖然不在你面前說,背后卻會用燈籠字來形容(寫在死人燈籠的字)。”然而,創作本來就是很個人的事,他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停止追求創新的腳步。

一番戲言 栽入書法世界

15歲之前,彭慶勤屬于運動型,年少時期的一番戲言,卻讓他一頭栽進了書法世界:“當時很多咖啡店流行貼上啤酒廣告的對聯,某天有個一起打球的學長居然說自己寫得比那副對聯好。我們當然不相信,打球是粗人一個,怎么可能會寫?所以就戲言若他真的寫得那么好,我們就向他學習。后來,去他家看到他真的寫得一手好書法,我就決定開始學。當時只是年輕人覺得好玩,后來在比賽中拿到好成績,再慢慢進入了教書法階段,就這樣,一直走到了現在,哈!”

在馬來西亞藝術學院當講師的年代,他一直想要創新自己的書法創作,其中一個挑戰就是選擇了馬華新詩的書寫。但是,他以“失敗”二字來形容自己當年的努力:“展覽后沒有任何人給反應。我后來反省,除了抄寫新詩,我跟其他人其實也沒什么不同,充其量就是衣服標簽的不同而已。”

創新從傳統開始

看著彭慶勤一路走來的事跡,無論是嘗試用新詩取代古詩,或把印刷體注入書法創作,你也許會以為彭慶勤是個傾向于顛覆傳統或根本不重視傳統書法的人,但他卻一再強調:創新,必須從傳統開始!”

“一個書法家想要創新,對傳統的認知和掌握必須很強。臨摹各門各派的風格,就是鍛煉書法技術的基礎,是一種超越和克服的學習過程。有些人會告訴你某一種風格無法臨摹,其實,很可能是自己臨摹不了或沒興趣。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想要寫出好文章,中文基礎一定要強,典故也要懂,否則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所以,他教課時,旁邊一定放著書法歷史大全,確保學生掌握好傳統書法必須具備基礎,創作或創新,是基礎打穩后,才能進一步去發揮:“每個人都是主觀的,不管我看了多少書、寫過多少書法,都不能避免。但是,歷史至少比較客觀。我希望小朋友跟我學書法,是一個開心的過程。”

不定風格 發揮更多可能

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對彭慶勤而言,書法創作其實沒有局限,但寫書法的人往往會自我設限。所以,他不定義自己的風格,也沒有定義書寫風格的習慣。因為,不設限才有更多可能。

他說,一個人在書法世界到底是創意型或傳統型,端看他站在什么角度和位置去鑽研書法:“對很多人而言,書法可能是一個技術,因為華文考書法,所以為了分數。也有人把書法當成工作,所以會教書法;有人把書法當作文化,我是華人,所以要學習華人文化,也有人用書法來包裝文化形象。當然,也有很多修養非常高的人,寫書法是為了自我提升。另外一種,就是把書法當成學問,用古舊作為標準,研究書法當中的學問。但對我來說,書法是我的藝術語言和手段,我可以通過書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但是,他也坦言,在本地當書法家,必須“自食其力”先解決自己的生活需求,再談藝術創作。原因在于,馬來西亞社會養不起太多書法家或藝術家,相比起中國或日本的書法家,不但獲得國家支持,而且也很有社會地位:“很多人每年會花費很多錢去購買中國字畫,但卻從不支持本地藝術。因為,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文化不值錢。”

事實上,他說的問題,不過是冰山一角,很多本地藝術家往往在生活與藝術創作之間掙扎求存,唯有改變這樣的現象,本地藝術家才擁有更好的創作和生存空間。

《505‧祭墨》彭慶勤個展

馬六甲著名書法家彭慶勤突破傳統創作風格,在茨廠街·鄉音館舉辦以符籙為創作主題的《505‧祭墨》彭慶勤個展。展出時間從5月5日至6月5日,開放參觀時間為下午1時至晚上7時。更多詳情請瀏覽鄉音館面子書www.facebook.com/petalingstreet.arthouse

編者編

兒時,人們嘲笑他人字體寫得醜為“鬼畫符”!

這回畫符卻畫成“書法墨寶”了,令人想到,思想不要太設限,人生才能有創意。只是這黃紙紅朱砂黑墨汁描出來的民俗藝術,一時間,在一般華人腦海裡還是根深柢固“驅邪除魔保平安”印象,看著它,心裡老想到另件事……

如果高掛在廳堂或門前,除了讓人領略藝術創意無限之外,可有降魔避邪,或除掉社會中牛鬼蛇神的法力(一笑)!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