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龐渂醛以家人就醫經驗 談大馬醫院醫病溝通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讀者來函.龐渂醛以家人就醫經驗 談大馬醫院醫病溝通

我是一位馬來西亞籍在國外執業的婦產科醫生。冒昧地寫信給貴報是希望透過貴報能跟大眾訴說我幾位家人就醫的經驗以及表達我對大馬醫療體系,尤其是醫病溝通這一塊的深切期許。



父母親都是以割膠為生,只有受過小學或中學教育。因為家境不富裕,所以家人生病就醫都必須仰賴政府醫院。家父在我15歲時因肝癌住院治療,后來往生。

當時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整個陪伴就醫的過程已經讓我深深體悟到,病人和家屬因為對疾病的無知而感到惶恐不安,以及醫護人員對病患及家屬關懷的重要性,這對我走上醫學這條路影響甚鉅。

好幾年前我還在國外唸書時,母親因為腎結石住院開刀取石,術后併發輸尿管堵塞,造成一邊腎臟水腫壞死。身為外科醫生之一的我完全可以理解凡是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或潛在性併發症。



問題是這手術併發是術后好幾年在一次健康檢查時才發現。后來那邊腎臟還發生感染化膿緊急住院治療,最后必須切除一邊腎臟。這些潛在併發症,手術前病人有被告知了嗎?術后發生併發症,病人有被告知了嗎?若沒有生理醫學背景知識誰會知道這些併發症的關聯性?

深切體會不便

面對這一連串手術併發症,我選擇了沉默,我只能怪我自己當初沒在媽媽身邊守護著她,我也不曉得哪裡可以投訴,更讓我覺得忐忑不安的是如果我去投訴,結果會變得更糟嗎?幸虧媽媽失去一顆腎臟后的生活沒有受太大影響,后來我慢慢地選擇了寬恕。

再者,母親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吃藥控制多年,去年8月來探望我時發現雙側下肢水腫,經檢查發現腎功能下降,心臟內科醫生建議高血壓藥要改用ACEI或ARB(高血壓類藥),因為那是糖尿病患同時患有高血壓的首選用藥,以保護腎臟。

怕家人說不清楚,我特別寫了一封英文信給媽媽帶回馬給長期照顧她的醫生看,以便改藥。家人帶著英文信給政府醫院的醫生看了,也收下了但是沒有改藥,繼續開同樣的高血壓藥,這讓我十分不解。后來,媽媽被指派到另一間距離家裡比較近的衛生所追蹤治療,我又請另外一位家人再跟醫生溝通,可能家人也說錯重點,結果還是沒有改藥,繼續開一樣的高血壓藥。

一直到這個月二姊病逝的關係,我回馬奔喪,事后陪著媽媽去政府醫院拿藥(沒有遇上約好的復診時間)。家人告訴我說沒有先約是不能見醫生的,我只好謊稱媽媽不舒服掛號要見醫生。那天星期五沒有甚么病人,掛在我們前面只有一個病人,可是我們等了快2個小時才見到醫生。雖然不是平時照顧媽媽的醫生,但是經過溝通,這位醫生非常認同改藥,並表示這可能是沒有人跟醫生講媽媽的腎況以及腎臟疾病的病史的關係。這個時候距離開始建議改藥已經將近一年后了,我深切的體會到在大馬就醫的不便性以及醫病溝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盼改善溝通保護權益

二姊因為肺炎入院治療,剛開始治療有一點進步,后來沒有甚起色,到了入院第10天才發現是多重抗藥性細菌性肺炎。后來插管治療卻插得太深造成氣胸。住院過程如果家人沒有要求解釋,醫生幾乎不會主動告知病情或者治療計劃,只有在二姊病危以及插管隔天發現氣胸時,家人被通知病危來簽名。

這當中有許多爭議性點我就不多說了,我想要說的是從家人以上這些就醫經驗,我進一步思考到一些問題:大馬有多少民眾就醫時遇到類似我家人的經驗?他們是否也被迫選擇沉默或者寬恕?多少民眾不懂得生理學或醫學,在這樣一個知識極度不對等的情況下,如何保護自己或家人就醫時的權益?我深切地盼望大馬醫療體系尤其是醫病溝通這一塊能夠有所改進,因此特別寫了這封信給貴報,希望貴報能幫助我傳達這樣的想法給普羅大眾,好讓改革早日開始。

醫療檢查分兩種

姊夫的朋友因為心肺跑步檢查不過關,因此花了大錢做了心導管檢查,結果沒有問題,這醫生被批評為亂安排檢查是為了賺錢。事實上並不是姊夫的朋友所批評,更不能用結果來評論醫生的安排。

醫療檢查基本上分兩種,一種是篩檢用的,另一種是診斷性檢查。篩檢用的檢查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專一性,並非百分百準確,心肺跑步檢查就是一個很好例子。舉例來說,100個人有心血管堵塞的病人用心肺跑步檢查,可能只有八十幾個人檢查不過關;100個沒有心血管堵塞的病人用心肺跑步檢查可能也有十幾個會檢查不過關(假陽性)。

醫生不是神,所做的治療或檢查都要有所依據,如果按照標準診察指引,是要建議心導管檢查才能診斷是否有心血管堵塞,那就是應該要建議做。醫生有義務向病人解釋做心導管檢查的必要性,做或不做會有甚后果,病人可以拒絕做,但是也要了解不做的后果。

今天心導管檢查結果幸好是沒事,如果心血管有堵塞,經過打通后不是救了你一命嗎?若心血管有堵塞,醫生沒建議你做心導管檢查來確定,結果你出事了,你也會批評醫生沒有專業不是嗎?這就是醫病溝通的問題了。

對于大馬醫院醫病溝通,我的建議是

1. 懇請貴報開設醫藥專欄,邀請民眾提問,針對大眾都有的問題,整理后請醫師撰寫文章回答兼教育民眾。或邀請專家團體來討論或介紹大家都很關心的醫療議題,刊登各位專家的意見或結論。

2. 民眾是需要被教育如何跟醫生溝通,建議貴報盡一份讓社會更美好的義務,提倡一些促進醫生與病人或與家屬有效溝通的運動。

例如基于尊重醫生要照顧很多病人比較忙,病人如果家屬太多應該委派一位代表來發言,這位代表有義務要傳達有關訊息給其他關心病人的家屬們,避免每個家屬去探望病人時都要求醫生解釋。病人或病人家屬代表應該要配合醫生查房時間詢問病情或治療計劃,也應該事先準備好要問的問題以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等等。

3. 由民間成立社團或協會以保護人民就醫的權益,改善就醫環境,促進醫生與病人或與家屬的有效溝通為目的。或組織法律志工提供法律諮詢或幫助民眾爭取自身就醫的權益。遠程目標,協會應發揮影響力實際參與立法來保護病人的就醫權利。

4. 加強醫學人文教育:醫生也是一樣需要被教育如何站在病人或家屬的角度來跟他們溝通。醫生應該幫忙解決一般民眾語言的障礙以及體恤民眾對醫學的無知,耐心簡易地說明給病人或家屬聽,最重要是醫生要用病人或病人家屬聽得懂的話跟他們說明,而不是用艱澀的醫學名詞或一般民眾不能掌握的英文來說明。

(編按:中國報副刊版每逢星期三推出醫藥保健主題報導,並特約中西醫師回答讀者疑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