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確家庭文化 教養孩子事半功倍(第1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建立正確家庭文化 教養孩子事半功倍(第1篇)

特約:楊潔思
圖:李文源、劉志勝(蒲公英兒童樂園)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新時代愛的教育,強調不打不罵孩子。

但是,不打不罵,怎樣教好孩子呢?孩子眼中還有長輩嗎?這豈不是寵壞孩子?



台灣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校長張純淑,投身教育四十年,一路走來,反而說:“只有不打不罵,才能教好孩子!”

她強調,不打不罵,不代表放任孩子。父母語調可以是溫和的,原則卻是堅定的,並且以身作則。

加上家庭文化的建立,一個整潔有序的家,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就能營造安定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情緒穩定,教養也不成大問題了……

清晨五點半,葉麗麗離開溫暖的床舖,開始張羅一天的生活。

她先準備早餐,待6點正,孩子的起床時間到了,她輕輕地唱著兒歌,聲音由小漸漸轉大,來到5歲的恩恩床前輕呼:“咕咕,咕咕,起床咯!”

她逗逗恩恩,抱抱她,但恩恩似乎還不大愿意起床。葉麗麗從輕輕的語調,慢慢把聲量調高說:“該起來咯,要準備上學了。今天的早餐是蛋餅,這是外婆教我做的,煎起來可以沾果醬吃,很好吃喔,我們早餐時間只有半小時……。”

恩恩終于被媽媽喚醒了,嬉笑中起床洗滌。

吃完早餐,準備妥當,一家人7點出門,爸爸直接上班,媽媽則在上班途中順道送恩恩到幼兒園。

下午四時,她準時到幼兒園接回恩恩,回到家,像例常那樣,麗麗把雨傘及鞋子放好,皮包也收好,恩恩也把鞋子和書包放在指定的地方,衣服換好,把要換洗的衣服及襪子拿去洗衣間。

這時,媽媽已準備好點心和飲料了,兩人一起開心地共享點心。

稍為休息,麗麗開始準備晚餐,恩恩也沒閒著,她是媽媽的好幫手。

麗麗告訴她今晚有哪些菜餚,小瓜幫忙媽媽摘豆角、洗菜、打蛋。

建立起家裡的節奏

飯煮好了,兩人一起洗個澡。這時爸爸也回來了,吃完飯,大家分工合作洗好碗盤、收拾及抹干淨廚房。恩恩玩一會兒家家酒,媽媽則做家務,保持家中的整潔美觀。

睡覺時間到了,恩恩把玩具收好,不同的玩具都有自己的“家”,媽媽要求恩恩確保玩具及用品都各就各位。

麗麗陪著恩恩進房間睡覺,給她講了睡前故事,唱晚安曲,恩恩漸漸進入夢鄉。這會兒,做媽媽的終于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這是恩恩家在工作日的作息,恩恩也非常熟悉這個節奏,她顯得很安心。

“在教養孩子方面,建立起家裡的節奏是很重要的事。”張純淑校長說。“家庭節奏建立起來,孩子從小就會養成生命的安定感,這就像打地基一樣,地基打得好,往后的教養會更容易。”

大人要身教,保持家裡整潔美觀

除了生活節奏,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人要身教,並保持家裡的整潔與美觀。

這是張純淑校長極為重視的一點。

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從小到青少年階段,都在模仿大人,從我們身上學習。如果我們對待孩子動不動就打或罵,孩子只要受委曲、有情緒或是生病了,情緒反應就是哭鬧。他不懂得用溝通方式說出個人需求,甚至拳頭一下就揮出去。”她說。

有些父母愛用威脅的口吻警告孩子:“如果這件事沒做好,或是你再哭鬧,等下回到家你就知道!”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受教,而是受威脅,這樣沒能真正教好孩子。

“大人要成為典範。我們希望孩子以后成為什么人,我們要很有自覺,自己就要成為怎么樣的人。如果希望孩子整潔有美感,那也要成為典範。”

不能說回到家,以累為藉口,把皮包外套和雨傘隨便一丟。

張校長強調,不管是在家中或學校,東西都要各就各位,雨傘、鞋子、外套、睡衣、玩具等,全都要有它的位子。

“整潔美觀如果進入家庭,就能取代很多打罵。”她說。

她解釋:“孩子回到家,家中每樣東西都各就各位,孩子清楚那是個安定的家,情緒就不會被帶起來。在混亂的家,孩子會失去安定感,一旦如此,便容易吵吵鬧鬧。一旦孩子吵鬧,父母的情緒便被勾引出來。最后,沒有人會相信,不打不罵是可以帶孩子的。”

大人典範,最好品格教育

孩子的玩具隨地亂丟,是很讓家長頭痛的問題。

父母可讓孩子清楚每樣玩具的位置,每個柜子放不同的玩具。孩子清楚知道玩具玩好要“回家”,也知道每樣玩具的家在哪裡,那么自然能減少很多混亂。

但是,太多的家庭,大人並沒有以身作則做到這個部分,套張校長的形容詞是:“客廳有廚房的東西、廚房有浴室的東西、溶室有寢室的東西,東西到處都是。”

現代雙薪家庭多,好些家長很忙碌,也顧不上這些,心想亂就亂吧。但是,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不容小覷,孩子會活在很多“混淆的價值觀”裡。

最后,張校長說,不打不罵,是一念之間可以做到的,而整個家庭文化會跟著翻轉,家庭文化會重建起來,你會發現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不過,她強調,不打不罵不代表放任孩子,要原則堅定,態度溫和。

過規律的生活,節奏建立起來,將家及生活的環境照顧好,美學就自然而然的進入。而大人的典範,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

不打不罵,以分享教育孩子

孩子在3歲時,自我意識出來,之前只會說XX(自己的名字)要什么,或不會什么,這個時期,會改成說“我”:“我要!”、“我不要!”

這顯示出,他的力量長出來了,“我”成為一個人了,這時候,他就沒有那么乖巧聽話了。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長輩以威脅的語氣恐嚇他:“你不要給我試試看!”孩子剛長出來的“我”及自己的力量就會收回去,壓抑這類東西就是從小這樣形成的。

說到這裡,張純淑校長忍不住笑說:“不打不罵,怎樣教好孩子?(今次採訪主題),事實上是:只有不打不罵,才可以教好孩子。

“你不需要罵孩子,你就是把你的做法、典範、分享、工作,這些最繁雜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可以及敢去摸。”張校長說。

如果我們不理孩子,媽媽忙家事,任孩子自己玩,幼童不會玩,卻好模仿哥哥姐姐的玩法,在哥哥姐姐眼中,弟弟妹妹往往都是來搗蛋的,就會吵起來。一旦孩子吵起來,媽媽就要放下家事去調解。

可是,如果媽媽是以圖像式的報導告訴孩子可以怎樣做,情況會不同。

例如回到家做晚飯,媽媽先一件一件事先后程序交代好,孩子就有事做了:他要把他的書包放在固定位子、把鞋子擺好、換衣、洗澡、幫媽媽做菜……

當然,個別家庭先后秩序有分別,例如有些家庭是吃了晚餐才洗澡,那都沒關係,重點是建立起家裡的節奏。

她以以上麗麗與恩恩的例子說,母親從唱歌到小聲跟孩子講話,到比較醒覺的聲音,有一點刺激地把孩子叫醒。而不是罵孩子說:“那么遲了,還不起床!都幾點了?每天都這樣!去到學校被老師罵,我去到公司被老板罵……”講一大堆道理,家中氛圍自然會有所不同。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