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成長 調整節奏在家教育(第3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與孩子一起成長 調整節奏在家教育(第3篇)

特約:楊潔思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現在的孩子很皮,很難教。”似乎是很多父母的共識。

如果一般父母都如此認為,那麼,那些自已在家中教育的父母,日夜跟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長時間親密相處,要儘量不打不罵施行愛的教育,難度就更高了。



本系列特別走訪兩位在家教育的本地母親,請她們分享教養之道。兩位媽媽都很坦白,說她們難免有打罵孩子。

雖是如此,她們罵孩子的幾率很低,更多的是了解、包容與愛,這樣,一樣可以教好孩子。

林思廷是三名男孩的母親,三名小瓜分別是三歲、五歲和九歲。

在很多朋友眼中,思廷是位很“本事與能干”的媽媽。

她不但在家中主廚;在家教育包辦大兒子的學習,照顧老二老三,還主持網上書店,時不時還要到外地擺攤賣書。

忙碌之余,她還會享受生活、做蛋糕;待孩子睡著后,蛋糕、心愛的飲料,再配上一本書,享受寧靜的夜晚。

有時,她也會帶著孩子或一家人出遊,到處趴趴走。

她採用全人教育的華德福教育方式,在家教養自己的孩子,儘量過有規律的生活,每天的生活作息固定,孩子知道哪個時間要做什么,親子間也就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爭執,不會說父母要孩子上床睡覺,但孩子不肯而哭鬧。

“偶爾孩子會吵不肯早睡,但他們不會因為不要睡覺而發脾氣。當家中的生活規律與節奏建立起來后,我與孩子的生活更安定。”她說。

她披露,其家中生活節奏,其實經過多番調整,她用了兩年的時間才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

以前,她會跟孩子一起睡,晚上九點半起來,才來上網找資料備課,到午夜才睡。但是,忙碌了一天,晚上找資料,有時會覺得辛苦,但是若在白天上網找資料,孩子們一看到媽媽對著電腦,就會很亂,可能是感覺到媽媽的心不在他們身上,因此,會時不時走過來察看媽媽在做什么。

后來,她聽從台灣許姿妙醫師的建議,晚上九點半睡,隔天四點起床找資料。

現在,她都儘量在晚上十一點以前睡覺,好在第二天早上早起,讓自己至少有兩個小時看資料備課。這個時段她的精神特好,找資料及消化資料的效率也高。

一天的生活節奏

目前,思廷一天的生活節奏大致上如下:

凌晨四時起床,上網找資料及備課。

早上準備早餐,老二老三吃了早餐后自己玩。

八點半,老大上課,活動加上主要課程,一共是兩個小時。

十點半或十一點,準備午餐。

十二點午餐。

教老大學第二語言,約半小時。

午餐后,是老二老三的睡覺時間。孩子醒后,讓他們吃水果。

下午時段是老大做手工的時間,她只要在剛開始時指導老大如何做,老大就可以自由選擇下午的任何時段做手工。

下四點半到五點,準備晚餐。孩子吃了晚餐后,在晚上八點到八點半,便上床睡覺。

待孩子睡后,思廷把一些家事做完,便在九點半睡覺。

抓到生活節奏,情緒控制得當

思廷發現,以前會打孩子,通常都是自己處于煩躁的狀態,心急要孩子趕快做某樣東西,孩子卻不能符合她的期待。

她披露,從老大出世到老二出世的頭兩年,她都沒有打孩子。

當老大七歲,她開始施行家中教育,但是老三還小,需要餵母乳及照顧,導致她抽不到時間備課,生活節奏有些失調。那時候開始,她才會打孩子。

不過,當老三稍大,可以跟二哥一塊玩,而媽媽對生活的安排與節奏也漸上軌道時,情況就大有改善。“當我抓回生活節奏時,就能控制自己,也就沒有打孩子了。”

她也補充,以前即使打孩子,只是用手打,沒有用籐鞭,而且也很覺知自己打下去的力度。

孩子搗蛋,因他們需要關注

老大在家上課時,思廷就讓老二老三在大書桌的一旁畫畫,模仿哥哥。

以前,她把家中一間房闢為課室,客廳則當成遊戲間。但是,兩名弟弟很好奇媽媽與哥哥躲在房間裡做什么,結果時常進房間察看。

有鑑于此,思廷把房間做成遊戲間,課室安排在客廳內,一個黑板再配上個大桌子。結果,客廳空間大,弟弟們可以在旁邊玩,他們反而玩得安心。

“我們可以觀察到每個孩子的需要,他們需要你的關注,而非刻意來搗蛋。”

雖是在家教育,她也要求大兒子像小學生般,做值日生,曬衣收衣,晚餐前掃地收拾玩具。

學齡前孩子,玩耍有創意

老二老三都沒送幼兒園,思廷只是讓他們在家中玩,過簡單有節奏的生活。

學齡前的孩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玩耍,玩耍對孩子來說,就像大人進補一樣。

“玩耍對孩子是很滋養的,透過遊戲,孩子可以表達他的內在。所以,有時早上,到了老大上課時間,他卻玩到很投入,這時,我就會有掙扎,因為要拉他回來上課。有時,我會給他多半個小時玩,再上課。”她笑著說。

她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玩,所謂的玩,是玩孩子的遊戲,而非手機電玩。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小孩已經不懂得怎樣玩了,有家長就問思廷:“你的孩子不玩iPad、不看電視,那他們在家裡一整天做什么?”

其實,在沒有電視電玩的影響下,孩子天生是很有創意的,可以創造出許多遊戲。

思廷的老大,以前會向父母討手機玩,后來卻能以手工代替手機,閒暇時,他會自行做手工。

媽媽要有自己的時間

“媽媽要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做蛋糕、畫畫、做手工。媽媽要發展出不同的興趣,白天跟孩子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對我來說,做手工就很有療癒的效果。”她說。

在她的孩子眼中,媽媽就像個魔術師,把不同、零碎的東西放在一起,就能變出成品來,如蛋糕或碎布拼湊成的布制品。

她有感而發:“顧孩子,其實是療癒自己的內在。當我學習要如何教孩子時,我學習到如何營造整個家的氛圍。”

她理解孩子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大人處理不到的東西,顯示大人內在不是很平衡。這方面,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她成長與療癒。

不過,她也指出,父母無需因為過于求好,而過度緊張,他們宜找到平衡點,能做多少就多少,再慢慢改善。“把一些太理想的東西放掉,做成你想的東西后,再把新的元素加起來,慢慢改變,而非從一個環境跳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

教養孩子,她指出,明白概念比單純學方法重要。“方法未有內化,是做不出來的。方法會讓自己辛苦,比如說不打不罵孩子,不要讓孩子看電視,如果你不明白這樣做背后的原因,只是照著去做,那樣的話,就會很辛苦。 ”

思廷坦言,靜心對她的幫助很大,可以讓心情平和。而在煩躁時,她知道可以專注做一件事,將心安住。“作為一位母親,不能平靜自己,孩子會越來越亂。要顧好孩子,更要顧好自己。”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