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吉︰移民遺民夷民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廖朝吉︰移民遺民夷民

馬來西亞華人文學個案,在近十年來,受到海外漢學界,廣義的華人或華語研究的重視。近因除了是旅台學者耕耘馬華文學研究論題的開拓,以及深化近十年的花開結果,引起了美國中國日本研究者的跟進以及對話外,更主要還是面對著香港作家陳冠中所描述的“盛事中國”時代的降臨,以及其中所催生的“中國話”文化霸權的焦慮。古艾玲(Alison M.Groppe)的新作《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Not Made in China》,這個“非中國製造”的副標題,引起讀者臆測,這些大量的優秀馬來西亞籍作家的華文作品,中華元素與在地元素,是如何在意識板塊中辯證消長?



王德威教授在2007年提出移民殖民遺民的“三民主義”,展開了他考察文學作品中后遺民意識形態的三變。作者之言,本來是戲言之舉,但經過深思玩味,開闢了另一片學術論題的新旨趣。王教授再追加“一民”,在上個月來馬出席“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做專題演說,提出移民殖民遺民“夷民”來論說馬來西亞華人意識的辯證歷程,與祖輩南來歷經建國歷程到現今縱橫交錯的關係。

從移民過渡到夷民,乍看之下似乎是重複解釋了我們熟悉的“二等公民”含義。深究“夷民”二字的含義,意味深遠。祖輩南來,稱呼當地土人包括馬來人為番,其中的文化優越感以及歧視不言而喻。至今在長輩口語裡,這個稱呼以及不屑的神情,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陌生。我們這些移民成了文化上的遺民,選擇在身分認同上,把當地人當成夷狄。這是遺夷辯證之一意。

華裔選擇不遺忘



另外,面對著在地化的選擇,馬來西亞建國后以一個語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為主體,華人選擇了對抗,並由此發明強化自己的族裔語言文化認同。從國家以及馬來民族主義的立場來看,我們成了自絕于外,主流文化外的夷狄,一個憂患于自己隨時會喪失自我身分的夷民。為了對抗,我們選擇不遺忘,再記憶。夷民中盡是遺民意識。這是夷遺辯證之二意。

從遺民到夷民,是優越及張揚。從夷民到遺民,卻是傷痕及念叨。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