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业活动的多重训练,无论自愿或被迫,都让我探索自己的喜恶及能力所及之处,透过不同的部分学习换位思考。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成熟个体的要件,对我往後人生众多复杂的选择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独中,就像进行登上大人阶梯的预先练习,为期待看见高处不一样的多彩风景而努力。
我是马来人我在中国读中医
宝婕诗(毕业於巴生滨华中学,就读上海中医药大学)
我是一名马来人,一名独中生,一名宿舍生。华小毕业後,我希望有机会继续学习中文,於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就读巴生滨华独立中学。当时我的中学只有4名非华裔生,而我是唯一戴头巾的学生,周会时,一片乌黑头发的海洋中,突出了一小块褐色的布料。一开始,异样目光是不可被避免的。有些人面对异样目光时会感到不舒服,但是台湾励志作家戴晨志曾说过“对人微笑是最便宜的投资”,所以我对异样目光投放微笑。
中学时期可划分为3个圈子:课业丶社团以及宿舍生活。我从每一个圈子中学了好多东西,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社团。当时我加入了圣约翰救伤队,因为想学习急救相关知识,这也点燃了我对医学的兴趣。
有次某个宿舍生扭伤了脚,舍监老师带她去看中医跌打。我有机会一起陪同,看看中医是如何处理这情况。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针灸,看得我鸡皮疙瘩。那时的中医治疗室外有着巨大又古老的柜子,每个小柜有贴着标签。第一个看见的字眼:蜈蚣。我直接觉得,中医好可怕呀,又针刺皮肤,又用昆虫入药。
虽然我觉得中医有点可怕丶有点玄,可是为什麽人们还是会想找中医?还是会选择针灸呢?为什麽有些现代人选择相信中医?
这些疑问一直缠着我的脑袋,也让我开始上网查找於中医有关的资料。马来社会中有一句话是,“Tuntutlah ilmu walau sampai ke negeri China”,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叮嘱人们求学是每个人的责任。於是,高三毕业後,我决定留华学习中医。
2017年,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中学当宿舍生6年,让我学习独立生活。虽然中国与马来西亚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我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学习中医最挑战的地方是在於背诵。背诵古文,背诵方歌,背诵中药穴位,还需要学习西医的知识。此外,中医也牵涉很多经典书籍,中学时的文言文课让我对古文有基础知识,因此对中医经典学习上有一定的帮助。
大学生活除了学习,我还有机会在大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会所举办的活动中当主持人。记得第一次当主持人是在高一时,当时是宿舍庆生晚会的主持人。自从那次的体验,我也有机会在学校某些正式活动上主持丶参加论坛比赛等。我很感谢母校给予我机会,培养我的主持能力。
现在马来人也比较喜欢送孩子们到华小或独中就读。这现象让我感到光荣又开心。希望华文教育可以广泛地被马来西亚的不同种族所接受,毕竟多学一种语言益处良多。我很感谢母校给予我很多机会参加比赛丶举办活动等,让我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及亮点。
让学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陈洧智(毕业於居銮中华中学,就读北京理工大学)
马来西亚独中(华文独立中学)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也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我对於独中的了解是:政府颁布《1961年教育法令》,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拒绝改制,因此无法得到政府任何资助。“以自己的母语(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不让孩子忘了母语”。
我出生於柔佛,父母非常了解华文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想让我忘本。母亲曾担任过独中的华文教师,因此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便对华语有更高的兴趣。我从小接受的是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幼儿园丶小学教育。而到了中学,父母也把我送入独中接受教育。我所在的独中,若父母为独中教职员,则会给予一些学费补贴,我也因此受惠其中,但母亲常对我说:“等我长大後有经济能力了,不要忘记曾经帮助我和我享受的社会资源,定要帮助母校,回馈社会。”
我的母校有预备班和留级制,让没通过入学前测试者可以再努力打好基础和总平均成绩不达标者能够再将这些知识重新理解学习。在我的理解中,这无疑是让学生得到第二个机会,再好好地努力,再尝试一次。我的母校非常注重五育:德智体群美,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老师会传授我们人生道理,让我们得以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母校也十分注重体魄发展,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学校健全的设施,再加上联课活动的跑步锻炼,这些都是母校让我们学生能得到五育的发展。
学校的联课活动可以说是平日最锻炼莘莘学子的课外学习,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和合群,以不同的社团活动让学子得到新技能(而我则是学习到关於音乐的知识),也会让学生举办一些训练营,加强组织能力,合作协调。我的母校推出了“銮中236,全球任我行”,在双文凭(SPM,UEC),掌握好3种语言,培养五育,这无疑是为了我们增加很多机会,而我的母校也在语言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准备,让未来的学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经历过独中教育的我,在此提出一些建言,比如语言能力的掌握,因独中是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大家都说着华语。虽然我的母校有English activity和English MML 的课程,但我觉得这些课程会使英语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效果可能没那麽大,也很难达到母语的水平,而国中的语言能力可能便比我们独中生高了许多。因此,我觉得可增加一些马来语和英语的课外教学,实际锻炼自己的语言水平。因此,独中尚有许多可以进步的地方,希望马来西亚的独中能越来越好,而我作为一个独中生,我也会竭尽自己所能帮助我的母校和其他独中。
当一个勇於尝试的时间管理大师
曾繁安(毕业於吉隆坡循人中学,就读国立台湾大学)
时光匆匆,我已从一字头的青涩中学生,变成如今二字头快奔三的菜鸟研究生。回想过去的独中时光,那可谓爱恨交错。爱的是有趣温暖的师长朋友,恨的是若无止境的作业考试。但无可否认,今天能够骑着脚踏车在椰林大道奔驰的我,是由中学的经历一点一滴汇聚而成。
母校以兼顾独中统一考试及政府考试的双轨制课程,和与正课同样重要的联课活动(其他学校通常称作课外活动)着称。所谓“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的精神,我在这里充分领略。老师被迫使出浑身解数在有限时间内塞入两套课纲的知识点,学生也要在大脑记忆体存入两种语言的学习内容。这般经历很累,但在使用原文书的大学课堂上,我可以很快吸收理解,更能充当友人的双语词汇人肉翻译机。
除了课本知识点,学校也很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不仅要上课还要考试。我很讨厌考试,但上大学的实验课,组员还在对各种五花八门的仪器感到茫然而我却能很快上手进行实验时,才庆幸当年在学校打扎实科学教育的基础。
对高三生,学校有一套特别的选修课程制度,让同学享有自主决定选课的权利,是我最爱的部分。当年我选了“社会时事”,一堂影响我深远的课。老师们在课堂上畅谈社会运动丶带我们踏入自然丛林,走进新村制作文化地图,把民主法治丶生态环境和在地关怀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这样的启蒙, 让我在大学期间能扩展自己的视野,主动加入街头活动或论坛,参与在社会议题的讨论中。
在循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团队中担任不同角色,不管是班级委员丶维持学会运作的执委,或举办特别活动的筹委。为兼顾繁重课业和忙碌的联课,我和同学不得不成为善用零碎时间丶追求效率最佳化的时间管理大师。
除了学会团体的例常活动,同学可自行拟定计划书,向校方申办特别活动。同学就像提出活动企划书的公司员工,负责修改审核的班导师丶各处主任和校长,就像层级逐渐往上的主管上司。学校对企划的要求虽然相当严格,但仍保有一定的自由弹性,让同学施展拳脚,从错误中订正改进,一步步积累办事经验与能力。
我们班就曾筹办过“读书营”和“主题音乐会”:前者集合同学一起在校过夜上课特训,还把考题融入到团康游戏中; 後者跳脱学会,以班级为单位,招聚同学一起挥洒创意才华,共织美好青春回忆。
这些历练,让我变得敢尝试挑战感兴趣的新事物。大学课馀期间,我参加台湾博物馆的都市绿地生态监测计划,观测二二八公园内的物候变化;我也成为木栅公园萃湖的生态巡守志工,为维护环境尽一份心力。最近我也有幸能到台湾科普平台——泛科学工读,投身在科学教育推广的领域。
中学课业活动的多重训练,无论自愿或被迫,都让我探索自己的喜恶及能力所及之处,透过不同的部分学习换位思考。这些都是成为一个成熟个体的要件,对我往後人生众多复杂的选择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独中,就像进行登上大人阶梯的预先练习,为期待看见高处不一样的多彩风景而努力。
供稿: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