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黃亞福傳奇(中) 不打算重建故居有因 黃亞福沒住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零秘密‧黃亞福傳奇(中) 不打算重建故居有因 黃亞福沒住過?

報導:吳菊君
攝影:張來星
(新山16日訊)柔佛州政府不打算重建“黃亞福故居”,或將之列入憲報,追根究底是至今沒有任何佐證顯示,已故黃亞福曾定居于該處,以致“故居”說法被視為“言過其實”!



位于新山魯馬固打的“黃亞福故居”被拆事件,引起華社一片嘩然,亦引起它到底是不是黃亞福“故居”的爭議。

柔州青年、體育、文化及文物委員會主席拿督祖乃古英于事后強調,州政府還無法確定黃亞福是否曾居住在有關“故居”,所以不會考慮重建或列入憲報。

他甚至引述土地局資料,指有關故居土地在轉手拆除前,曾由12名新加坡籍人士同時擁有。



新山文史工作者吳華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認為,若要證明“黃亞福故居”是否曾經屬于黃亞福,土地局是查明真相的唯一管道。

他更反問道:“要是說本地華社無法證明,黃亞福曾在裡頭居住,那么政府有哪些證據,證明黃亞福不曾居住在內呢?”

吳華認為,黃亞福從中國南來是先在新加坡落腳,后來因常回馬新兩地,所以便在新山興建這棟“別墅”,偶爾在裡頭居住。

他分析,黃亞福是名建築商,依其當時的財力物力及地位,既然可興建皇宮及監獄,推理也應該有能力建造本身的“別墅”。

另一方面,本地文史工作者莫家浩不諱言,至今,確實沒有一個歷史文獻,可證明黃亞福曾居住在洋房內。

他懷疑,由于黃亞福長年定居新加坡,由侄兒黃光炎專注打理新山的生意,說不定故居乃為黃亞炎居所。

莫家浩:1904至1913期間建成

儘管沒有實體的文獻史料或證物,來證明黃亞福曾在位于新山的故居內住過,但本地文史工作者莫家浩強調,“黃亞福故居”肯定是“新山市區最后一棟百年華人洋房”。

他分析建築風格時說,根據洋房採用的建築材料,全建採用牛踏磚,這種磚塊在本地沿用至1920年代;屋內使用的瓷質通風磚,產于1900至1910年、走廊的瓷質欄柱,同樣產自1900至1910年。

“從建材上鑑定,這棟建築物的建築年代是1900至1910左右,由于採用中式設計的通風磚和欄柱,是否可以輔證它是黃亞福、黃光炎、黃朝輝等新山廣府台山建築承包商所承建?”

據他推測,“黃亞福故居”的建築年份是1904年到1913期間,也就是說,其“新山市區最后一棟華人洋房”的地位,不容置疑。

他指出,黃亞福故居的建築,融入了歐式、馬來現代化建築及南洋及中式風格。

獅城故居也被拆除

新加坡與新山故居皆先后被拆除,黃亞福居所在發展洪流中“消失”!

據記載,黃亞福除了在新山有故居外,在新加坡也有一座故居。

吳華說,早期黃亞福成家時居住在牛車水區;1901年,黃亞福從佘松坡買下坐落在紅橋頭(慶利路)一座鄉間私人住宅,佔地6英畝。

黃亞福把該住宅命名為“嘉蔭堂”,當年紅橋頭一帶是山芭區,所以黃亞福的家人都稱該住宅為“山芭”。

“山芭”成為黃亞福家族的大本營,凡是喜慶節日或祭祀儀式,都在“山芭”舉行;1992年在法庭令下停止運作,“山芭”便跟著變賣。

吳華說,黃亞福只是在在新山的故居做短暫逗留,故居易手后也並無留下值錢及紀念的物品。

如今黃亞福的故居與“山芭”都已易主拆除。

曾振強:洋房本身有保留價值

新山廣肇會館會長曾振強認為,不管黃亞福是否曾經住過“黃亞福故居”,那棟洋房本身基本上已具有被保留的價值。

他說,黃亞福的曾孫女拿汀黃佩萱,在其著作《黃亞福傳》提及曾祖母趙夫人曾居住在“黃亞福故居”,儘管沒有提供所謂的“歷史證據”,但在新山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物不多,尤其像這棟猶如當時大戶人家的豪宅,相信擁有的人不多。

他認為,像這棟古色古香的建築物,相信在新山再也找不著,十足可惜。

曾孫女力證黃亞福曾居住

黃亞福的妻子曾在“故居”俯視著甘榜亞福,並在故居內有過快樂的時間。

雖然缺少史料證明已故黃亞福曾居住位于新山魯馬固打的洋房內,但從其曾孫女拿汀黃佩萱所著的《黃亞福傳》中,可以確定黃夫人趙尤確實曾居住在內。

黃佩萱在傳記中提及,曾祖母趙尤在新山武吉明里南擁有一棟樓房,所指的便是這座黃亞福故居。

拿汀黃佩萱所著的《黃亞福傳》(張清江譯的中文本)摘錄:

“在武吉明裡南也擁有一座樓房,儘管樓房早已轉手,但仍然被稱黃亞福故居。今天它顯得很破舊,每次想起它一度是一座聳立山崗上,俯視著甘榜亞福的宏大鄉間住宅,令人感到不堪唏噓,就在這座樓房裡,她同亞炎的家人和新山的台山朋友,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

黃亞福承建著名建築

在文獻歷史記載中,在蘇丹阿布峇卡王朝,由港主黃亞福承建的建築物,最廣為人知的有3座。

第一座:新山監獄

位于新山亞逸摩烈路、哥打美拉路和卡立阿都拉路交界處,建于1883年,是繼檳城、太平之后,大馬最早的第三所監獄。

蘇丹阿布峇卡在參觀中國上海及日本大阪的監獄后,即萌生了興建監獄的念頭。

此計劃由黃亞福落實,他以3萬元承包監獄的興建工程。

最初的監獄,有可容納200名囚犯的囚房、兩座訓練營地、廚房、糞池、診所和一座行政樓。

建築風格充滿中華特色,如拱門、長廊等。黃亞福身著清朝官服的照片就懸掛在監獄大門牆上。

第二座:大皇宮(Bukit Serene)

新山蘇丹公園大皇宮是黃亞福興建,1864年舉行奠基典禮,由蘇丹阿布峇卡親自主持,兩年后完工。

在141年的歷史中,該宮一直是柔佛皇室舉行奠基、冊封等重典的地方。

第一位在大皇宮住宿的外國貴賓為1867年造訪柔佛的英國愛丁保公爵,1946年巫統成立大會也借用此地方。

大皇宮于1990年5月改為阿布峇卡皇家博物院。

根據黃佩萱在《黃亞福:移民、建築師與企業家》一書的資料,大皇宮的建築材料,包括歐洲的陶製地磚、義大利的大理石、中國的屋瓦、烏敏島的花崗岩、新加坡燒製的磚塊,以及柔佛州森林內的上好硬木。

第三座:新山廣肇會館

新山開埠后的23年,才有地緣性的組織出現。最早的地緣性組織是廣肇會館。

該館由黃亞福等于1878年所倡組,迄今已有逾百年歷史了。該館館址為黃亞福所捐贈,位于新山兆南街。

初為一間板屋,直到1907年,由黃亞福、黃廣林、黃燊南、陳禮亭、陸成鋒、張廣、朱香渠、駱雨生、冼志棠、陸秋傑、黃羲初、伍紹南等發動籌款興建現有的館舍。

廣肇會館為新山五幫中,最早的組織,如今這舊會館已發展成為文物館。

會館大堂中,還保留了一塊擁有百年歷史的4尺長寬的地磚。

曾為無數人遮風擋雨

“黃亞福故居”曾為無數人遮風擋雨,從洋房到校舍,再淪為“72家房客”,建築本身宛如一本記錄片。

依據吳華記錄所得,黃亞福故居歷盡滄桑,戰后一度為私人英文學院的校舍。

他說,后期建築被分隔出29間房間、8間廁所,總共住著11戶人家,有華人、巫裔、印度人和卡達山人,仿如“72家房客”雜居生活。

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軍徹退,約1946年這座曾被日軍占居的洋房,便改為安格洛學校(Anglo-Chinese School),約1953年則改為友聯學校校舍(Union School)。

由于這座建築估計1910年建成,經歲月催殘,也曾被坊間當作“鬼樓”,不敢靠近。

如今建築變成碎石,一切傳言或真實故事,都只能成追憶。

黃亞福傳奇一生

黃亞福祖籍廣東台山縣,字彥廷,號莆田,是建築商、種植家、著名港主,也是19世紀末建設新山的粵籍功臣,並倡建新山廣肇會館,1913年,寬柔學校創辦時,他擔任總理。

1903年柔佛蘇丹賜予黃亞福準拿督,新加坡殖民地政府封他為太平局紳。

柔佛蘇丹阿布峇卡對黃亞福十分器重,賜予土地還讓他挑地,結果,他只取接近雙溪之沼澤地帶,即現今黃亞福街(包括火車站、義興路口及天橋處)。

當時,他在新山擁有99間店屋,是名白手起家的富翁。

黃亞福也積極慈善事業,他曾將自己在新山的三間屋宇充作安老院收容貧老,也在新加坡創立廣肇留醫院。

他初到新山之時,就在目前兆南街的地點搭建木屋居住,發達后,便住在目前國泰戲院對面的一座古老建築物。但晚時,他便定居在新加坡,1918年逝世,享年83歲。

他遺有5子4女,五位公子為兆楠、兆焜、兆鎮、兆珪及兆源。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