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齊心打拼面包飄香(第1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劉潔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時候,夢想未必要遠走他鄉才能實現,家鄉也可以築夢。
近年,許多怡保青年在外打轉一圈后,返鄉創業。
在自己從小生活的地方、充滿熟悉氣息的土地,開一家小店、咖啡座、餐廳,用自己的青春,給家鄉注入年輕生命力。
本系列記錄怡保青年在小城鎮開店築夢的五個小故事……
盧罕誠18歲那年,第一次離鄉,就到愛爾蘭旅居半年,在當地一邊打工一邊學英文。
20來歲時,他熱愛旅行,每次只要打工存到錢,就會到處旅行,到過歐洲許多國家游玩。
他最后一站旅居的地方是英國,因為父親去世,回到怡保照顧母親。
他說:“那時候,弟弟也從新加坡回來”,他們決定在怡保創業,除了方便陪伴照顧母親,理由很簡單,怡保是自己熟悉的家鄉。
他從小到大都很愛吃面包,不管傳統的“kaya”面包、椰絲面包,還是歐式面包。
在國外生活時,他經常都吃面包,最喜歡的是英式鬆餅(Scone),因此一直希望開一間賣英式下午茶、西式甜點、蛋糕等的店。
可是剛回到怡保時,他跟弟弟漢青,需要先解決維生和養家的問題。
開始時沒有本錢開店,他們只是在家做面包,早上到怡保各地巴剎附近擺檔口。
兩個年輕小伙子的面包非常受歡迎,當時,最高紀錄一個小時內就賣出700粒面包。
“可能是面包很新鮮又便宜吧,每次早上6點開檔,7點就賣完收檔。 ”
雖然是非法擺檔,可是從不怕市政廳取締,“他們來的時候,我們已經收檔。”
造型口感贏歡心
在怡保說到3D蛋糕,許多人都會想到紫月坊。
一直以來,許多蛋糕師傅都會為客人特別打造3D蛋糕,比如婚禮上用的結婚蛋糕、紀念日時使用的蛋糕。
傳統3D蛋糕一般很講求藝術性,造型精細,非常考驗蛋糕師傅的手藝。
近年,3D蛋糕在香港、中國等掀起潮流,造型變化也更多,卡通、汽車、飛機、動物、鈔票等,無所不有。
罕誠說:“開始是朋友訂制3D蛋糕,我們才做。”
弟弟漢青本來就手巧,擅長手工、畫畫,做出來的3D蛋糕造型惟肖惟妙,大受好評,訂單越接越多,3D蛋糕成為紫月坊的招牌。
他們最擅長的是人物造型3D蛋糕,只要給他們一張照片,他們可以根據照片人物特征,做出立體造型蛋糕。
“不管髮型、牙齒、眼睛我們都可以大概做出來。”
時下年輕人愛搞怪,也會特別向他們訂制性器官、糞便等造型蛋糕,以捉弄壽星公壽星婆,顧客不管要求任何奇形怪狀的蛋糕,他們都會盡量做到。
3D蛋糕一般花俏精美,但感覺好看不好吃。
他們的3D蛋糕,除了造型出色、風格特出,也兼顧口感味道。
他自信地說:“顧客的意見回饋,多數是說我們的3D蛋糕好看又好吃。”
3D蛋糕多數用翻糖(fondant)做出的立體造型裝飾蛋糕表面,為了撐起厚重的翻糖裝飾,多數是用奶油或黃油蛋糕體。
“翻糖通常很甜,奶油蛋糕體口感也比較硬。我們的3D蛋糕,除了硬體造型的東西例如麻將,會用翻糖,其他都是用鮮奶油裝飾,蛋糕體還是用海棉蛋糕。”
他們在蛋糕的味道下過不少功夫,從蛋糕的甜度、鬆軟、濕潤等,都經過不斷實驗改良,才做出今天的口味。
3D蛋糕
讓面包店轉虧為盈
因為在路邊攤賣面包而出名,為罕誠和漢青正式開店創業打了一劑強心針。
兩兄弟在自己從小長大的巴占新村商業街,租下一間300方呎的小店,開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家面包店,取名紫月坊。
“開店時,很多朋友都給我們很多幫助,店面的招牌也是朋友合送的。”
店面很小,但總算有一間自己的面包店,不需要在路邊非法擺檔。
當時,那條街上已經有五間面包店,他們是第六間。
問他為何選擇在競爭這么激烈的地方開店,他想了想,答案竟然是不知道,“當時只是想在自己的老家附近開店而已。”
另一方面,面包店太小,沒有烘焙區,他們每天早上還是要在家做面包,拿到店里去賣,所以店需要開在離家近一點的地方。
搬到店面后,顧客群跟以前在巴剎擺檔已經不一樣,“開始時,生意很差,一直虧錢,有時一天只做百多令吉生意,也試過一天只做幾十令吉生意。”
賣不完的面包,每天都送到附近老人院、孤兒院。“拿到怕,不是我們怕,是老人院的老人怕。”
那時候,他們兄弟都沒糧出,店里請不起人,全靠家人幫忙包裝面包、收錢等。
一直熬了半年,有一天,面包終于賣完了。
在那之后,面包店不只逐漸上軌道,生意還蒸蒸日上。
“生意不好的時候,有派傳單,想辦法宣傳。”
店里推出3D蛋糕(立體蛋糕),是最大的轉捩點,不只讓面包店一炮而紅,還帶動怡保3D蛋糕風潮。
一年后,他們家的面包店,從小店面搬到對面一家大店面,變成一家面包咖啡座,目前已經是那條街著名的面包店。
今年8月,他們籌備已久的法式甜點店也將開張。
開甜點屋是他們最初的夢想,“我們算是逐步達成自己的目標。”
偷師學藝苦盡甘來
今天,罕誠和漢青的面包店,已有16位職員。
不過,他們兩人依然每天早上四點半準時起床,親自做蛋糕和面包,對烘焙的熱誠不減。
兩個熱愛烘焙的兄弟,開店之前,其實沒有念過烘焙學校或正式拜師學藝,他們的烘焙基礎,全靠“偷師”學回來。
為了開面包店,兩兄弟曾經到過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面包店打工。
面包店打工薪水很低,尤其是吉隆坡的面包店,當時只有1000令吉薪水,扣除交通費、住宿費,生活費都不夠。
他們的目的純粹“偷師”,除了學做面包,也想從這些面包店學習經營手法。
剛到大城市的面包店打工時,他們最不理解的是,這些面包店在快要關店了,還是會繼續烘出新鮮的面包,就算明知已經不可能賣完。
“因為他們要衝業績到最后一分鐘,面包店如果關門之前只剩幾粒面包,大家通常就不會想買了,不過看到還有一堆新鮮面包,大家就會越選越多。”
隔夜面包品質會打折扣,所以大城市的面包店多數不會賣隔夜面包。
這點他們也學了下來,他們的店絕對不賣隔夜面包。
這樣能給顧客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這家面包店的面包,一定是新鮮的。
每天剩下的面包,他們會送到當地老人院和孤兒院,四年來,幾乎從不間斷免費供應面包予這些老人院和孤兒院。
從“偷師”學到做面包的基礎后,兩兄弟也不斷實驗改良,做出屬于自己面包店風格的面包。
近年,他們還聘請台灣的技術顧問,及從台灣轉移各種製作面包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