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吉︰紅藍海之爭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廖朝吉︰紅藍海之爭

近月來行動黨掀起的藍海紅海之爭,不單是黨內路線之爭,更是華人政治的界限以及前進方向的思辯。諸君討論中混合了倫理的探究以及現實政治考量,得出了華人選民支持尚未鞏固(紅海未定),開拓馬來人選民是否過早(藍海冒進)的爭議;以及作為跨族群的政治主張,不應只停留在文宣,需要在政治的實務操作上帶領進步,突破種族政治的藩籬,這是藍海開拓的必要。



華基政黨在308后,也曾討論是否開放黨籍,走向跨族群政黨,國陣也因為要淡化單一族群政黨聯盟的色彩,而作出直屬黨員以及國陣之友的設置,以迎合政治去族群化的訴求。爭議點依舊是顧此失彼之爭,即,如果放棄經營自己的族裔,而去開拓其它族群的藍海舉動,會不會造成尚未獲得他族的認同而反被自己的族裔背棄的兩失。納吉的折衷就是推出1 Malaysia運動,國陣成員黨也以巫統一天不開放,他們就必須要維持現狀,以形成各族群“共治”的國陣模式。零和的保守精神以及取巧的選戰策略,引來了505國陣的潰敗。

華人的政治支持來到了一個轉折點,在政治去種族化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馬來政治的三根支柱(3R),即皇權(Raja)、宗教(Religion)以及種族(Race)。黃進發曾以小市民的狡獪論,談及若要馬來社群放棄土著主義政策,先須要讓馬來社群感覺到,迎接非馬來人的合作,不會讓馬來人失去,反而讓他們獲得更多。因此華人社會必須要跨出去,要愛馬來人。所以去種族化或所謂的“全民化”,需要先落實在親近主體民族,那共同語言馬來語學習的必要,以及多數族群馬來文化及伊斯蘭文化親近的必要,成了政治去族群化的悖論。

拒絕最終目的



華人社會長久以來抗爭馬來文化霸權的結果,就是華人社會也構建了身分認同的三根支柱(3H):華教、華語、華人。那何以不先正名才來談團結互助,即先認可了華人平等權益的訴求。主動的馬來化,雖然披上了“全民政治”的外衣,那不就正好是巫統主導的馬來─馬來西亞版本的建國后,經營有年所要達致的馬來─國族的模式嗎?

所以,當行動黨議員以國禮為理由,戴宋谷宣誓就任州行政議員,有人感慨80年代,華人議員戴宋谷成為馬來人(Masuk Melayu)的爭議可以休矣。民聯華人議員以國之名,在群眾演講中,多說國語,開齋節穿馬來服,學習齋戒禮儀,在80─90后新生代眼中是進步的,在父輩眼中,似乎也沒那么刺眼。馬來語的國語價值、馬來文化的國家文化以及伊斯蘭作為國家宗教,先擱置批評,暫緩歷史解構,以現實政治考量,以“先認同后改進”的實踐原則,作為共塑新的國家共識起點。

這個起點,原來是大馬華人3H主義要抗爭,要拒絕的國家文化的最終目的。藍紅海爭議中的焦慮就在此。我們雖然可以在論述上區分出:馬來人與巫統,馬來文化與馬來右派,中庸的伊斯蘭以及激進的伊斯蘭,但是在政治實踐上,去族群化的主體就是族群自身,你難保群眾不混淆,議員不錯亂。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