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青少年网络霸凌研究员杨诗馨(译音)指出,网络霸凌行为可能反映出霸凌者因基本需求被剥夺,而感到不幸,所以将网络霸凌作为满足需求的工具。
她引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葛拉瑟提出的选择理论,指这些需求是生存、归属(爱、被爱及价值)、权力、自由与乐趣;该理论假设所有人的行为都由这5种基本需求所驱动。
她说,当一个人的一个或多个基本需求没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使用网络霸凌作为满足需求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网络霸凌不仅存在于青少年之间,也包括成人。
“研究也表明,网络霸凌者更加孤独,因为他们缺乏家人和周围社会的爱。他们在网络霸凌他人,试图寻求陌生人关注。”
杨诗馨在一场“TalkSpace”线上讲座会上,这么说,并指自我价值、社会接受度及受欢迎度较低的人,也可能参与网络霸凌,因为研究表明网络霸凌者通常是不具备社交能力的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一份报告指出,我国在2020年亚洲青少年网络霸凌排行榜中排名第2,显示网络霸凌正成为我国日益突出的问题。
另一名主讲人兼“#Cybercancelled”计划发起人娜薇妮则分享自己从16岁起,忍受各种形式网络霸凌的经验,以及如何寻求警方协助结束骚扰。
她说,自己不得不忍受辱骂、伪装和网络跟踪,而她现在则协助其他人摆脱类似情况。
⬇看过来⬇
又快又方便 送新闻给你
https://t.me/chinapress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