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寬袍大袖清朝成絕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寬袍大袖清朝成絕響!

特約:蘇德洲
圖:受訪者提供



青運大城堡花園支會主席黃鴻旭說,華人,也稱華夏人,是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一定有著代表性的民族服裝!

華夏禮儀是端莊優雅,生活悠閑謹慎,發明一樣東西一定和天地星辰醫學有關聯,所以華夏人的民族服裝是寬袍大袖,華夏衣冠注重醫學養生,它遮掩身體主要是不暴露穴道,以免穴道和五臟六腑受寒,所以漢服的前面一定有雙層布料保護身體。

黃鴻旭說:“當時,我們的祖先都是穿華夏衣冠,經過漫長幾千年,各朝各代都有流行款式,直到滿清民族的壓迫政策──剃髮易服令,才血腥地把漢服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毀滅。”

當時,祖先為了保命才穿上馬褂,除了死人沒有人敢穿漢服。直到滿清被推翻后,人們還是害怕政府,沒人敢提起漢服,甚至許多男性不敢剪去辮子,所以中國那時把馬褂旗袍當成中國的代表性服裝,即是唐裝、長衫、馬褂和旗袍等。



被禁300年 漢人都忘了漢服

由于清朝強制性的剃髮易服令,加上漢服文化被禁止的時間約有300年,所以現代漢人都不知道漢服本來就是自己的民族衣裳,同時也並非古裝。

黃鴻旭說,現今人們最常看到的漢服,都是在古裝片,這漢服稱之為戲服,它是跟著傳統格式,但沒完全遵照傳統,設計是為了配合現代審美觀和戲劇效果。真正的漢服,比較沒那么花俏。

他認為,許多華人看到漢服,都有先入為主的看法。漢服和近代祖宗的傳統不一樣,加上現代漢人跟隨傳統的越來越少,隨波逐流跟隨西方文化,媒體的無心誤導,且華夏文化也非主流文化,所以真正要解釋起來,要花很多時間。

當然,要瞭解也要有耐性聽完整個故事,不可在意別人無知的眼光或嘲笑,加上一點“叛逆”,才能重新接受漢服為自己的民族服裝。

復興漢服 認識自家文化

華夏民族服裝漢服,據古書記載,是黃帝的皇妃嫘祖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的。華人就是漢人,在父係血統和文化認同的條件下,你就是漢人。漢人並非漢朝人的意思,而是漢民族的意思,和漢語拼音裡漢的意義用法一樣。華夏民族幾千年來都身穿漢服,雖然經過各朝各代的演變,漢服有少許的更改。

黃鴻旭認為,穿漢服是一種文化,它沒有和現代或其他文化起衝突,一個明白文化的人,應該懂得分清楚什么文化是漢人的,但不能貶低他人文化,至于要怎樣落實一個文化,就看個人和場合了。

比如,穿漢服以洋人慶祝生日的方式吹蜡燭切蛋糕,有問題嗎?穿漢服出席宗教場合,如佛堂拜佛,或基督教教堂呢?總之,前提是必須尊重他人的文化習俗。

達成文化共識

鴻旭也認為,可能有些人希望自己是傳統的人,一時迷失就要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歸類為傳統,這是沒必要的。這會讓其他人覺得你對文化不瞭解。

“就算一個很傳統的文化人,也未必能做到100%以傳統方式過生活。”

比如說,穿漢服就要梳古代髮型,要佩劍,不可做非漢人做的事。不可駕車,要騎馬;不可戴眼鏡,要轉戴隱形眼鏡;寫字要用古文,不可講華文之外的語言;不可喝洋人的咖啡,只可以喝茶;不可信仰其他宗教;一定要飽讀詩書才可穿漢服,或要懂得華夏文化的德行,內心和精神都屬于華夏,才可以穿漢服,這些都是無謂的。

至于人們從漢服瞭解華夏文化后,從而開始進修書法、古琴、解讀經典,或參與推廣漢服復興活動等,這固然是好事,沒有對錯,更沒有貶低之意。

“我們不可以要求每個人都這樣,因為漢服是華人的民族服裝,它屬于全部華人的。漢服的復興,是讓華夏漢民族更認識自家的文化,達到文化上的共識,是要團結,不是分族。”

身穿漢服 一樣過現代生活

可能有一些人會認為,民族服裝是文人穿的,自己並不適合。其實,穿漢服不是文化人的專利,漢服也不是復興工作者的製服,也不是某種活動的衣服,也沒有人規定穿漢服一定要懂得讀寫漢字,或熟讀漢人經書,更沒人說接受漢服必須放棄現在的生活方式,這些只是文化斷層帶來的思維之一而已。

但肯定的是,基本的自我形象管理就不可無。

鴻旭說,漢服只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是華族的代表性服裝,千年來各有適合一年四季的款式,也有適合在各種場面工作生活的款式。漢服是一系列的服裝,並非一款而已。

漢服可以讓華族喜慶活動時更有意義,使內外精神相應,結合千年歷史。

在鴻旭眼中,華夏文化是經過千年醞釀出來的知識技術。每個人都可以輕易擁有這些知識技術,但要復興、傳承、解讀、凸顯其精髓,就一定要有某個程度的知識了。

發揚華夏精神不只講形式

因著種種歷史因素,剃髮易服、文革、盲目崇洋等,華夏核心精神漸漸消失了,有種傳不下去的感覺。這種內涵東西,不是從文字教出來的,是身教和自身體會而來。

鴻旭舉個例子,他公公婆婆不懂得看漢字,但懂得講各種方言,父親則是受英文教育,當中只有母親比較看得懂漢字,但她也沒讀過所謂的經典。

“我本來以為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脫離華人文化的,但在真正瞭解什么是華夏文化后,我才知道其實上一代真的有把華夏的核心精神傳到我這一代!”

他說:“這很奧妙,所謂的華夏核心精神是沒有文獻的,但在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中顯現出來。”

如果說華夏核心精神需要文字藝術來傳達的話,鴻旭認為,華夏文化一早就失傳斷層,剩下一個空殼,現在也復興不起來,漢服運動所說、所做的,就感動不到任何人。

看起來隨意 穿起來優雅

根據黃鴻旭提供的資料,漢服的特色確實很多。漢服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扣子,寬大、隨和、舒適且飄逸,是漢服飾的基本元素。樣式看起來很隨意,穿在身上卻很瀟灑、優雅,讓人神態舉止含蓄內斂、端莊穩重,富有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

這些特色不僅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服飾,就連深受漢服影響的和服、韓服也難以比擬,和西服更是大大的不同。

交領右衽:左衣襟交合于右衣襟上,左衣領斜入右腋下,清楚在胸前呈現小寫的Y字形。

繫帶隱扣:漢服均是衣帶相繫或外表看不見的隱釦,固定衣著。

寬鬆飄逸:漢服大多寬鬆通風,布料覆蓋大于人體需要,有飄逸柔軟的視覺效果。

紋飾內斂:漢服的布料紋飾多以精巧圖騰或細膩花紋為主,遠看有混色的和諧感,近看有豐富的精緻感。

平面剪裁:漢服剪裁方式簡單,平面鋪開即是整體版形的主體部分,與立體剪裁不同。

曲線柔順:小袖寬鬆,大袖圓融,用布大于需要;穿著時,布料順著人體身形覆裹而下,體態若隱若現,給人柔順的曲線感。

款式多 隨生活需求替換

漢服不是一套服裝,也不是只有一款,現代復興的漢服體系可分為禮服、常服和便服。

黃鴻旭說,漢服分很多款式,袖子有大有小,用意在適應不同的工作和季節,又可以選擇不同布料,來配合不同氣候和季節。

大禮服屬于婚禮、宴會或祭祀的重要人物穿著。至于小禮服屬于出席婚宴、宴會、嚴肅的場面,如婚宴或觀禮等,布料較好,價錢較貴。

常服適合平時穿著,價錢中等。常服顏色樸素,交領和袪的邊較小,袂大和長,前后裳(裙)中等,行動是方便的。

至于便服,適合勞動工作、運動時穿,是古代兵將的衣服,布料顏色樸素,交領和袪的邊最小或與衣同色,沒有大袖子,前后裳(裙)最短。價錢較便宜。

舉辦成人禮及射禮

黃鴻旭認為,沒有面對政治壓迫環境的我們,已經有自由復興我們真正的民族服裝,甚至去瞭解華夏文化的來龍去脈,所以漢服的復興運動,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在慢慢萌芽。

由青運大城堡花園支會發起的馬來西亞漢服運動,今年是第七年主辦華夏文化生活營。馬來西亞漢服運動是醒覺運動,復興、推廣、研究,以及發展華人的傳統文化。

他說,該組織堅持面對各種艱辛和冷眼,依然舉辦各種活動,比如講宣會、交流會、生活營等,以民族服裝漢服和禮儀作為切入點,教化全體華人有關華人的核心文化精神。

他說,他們不僅僅是推動漢服,更推動幾乎快消失的其他華夏文化,例如成人禮和射禮等。

射禮,是華夏文化的六藝中的其中一種重要的學習,它倡導人格塑造和武精神,講究“發而不中,反求諸己”的道德自省精神。

至于成人禮,是為了慶祝其成員長大成人而舉行的儀式。男女在成人禮后,即可進行嫁娶,男性女性會正式跨入社會,為自己、家族、社會負起應盡的責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