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未知數創造精彩未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未知數創造精彩未來

報導:陳筱柔
圖:如新馬來西亞分公司提供



曾潤海⊙小檔案

怡保人。美國紐約霍普金斯大學公共健康及衛生學系資深研究博士、英國倫敦大學藥劑學博士,現任如新集團執行副總裁暨首席科研執行長。曾在惠氏藥廠、Rhone Poulenc Rorer及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擔任研究與管理工作,也參與有關治療關節炎及癌症的產品研究。出版過多項有關藥品研究的文章、評論及著作。最新英文著作《The Aging Myth: 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Looking And Feeling Young》更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所謂的美好未來,未必按部就班或經過周詳規劃。



由無數個意外組成的人生,同樣精彩。

訪問科學家曾潤海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明白了“未知數”也是創造精彩人生的元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他讓我開始相信原來人生中的未知數並不可怕,裹足不前才注定庸庸碌碌過一生。

年過花甲的他出生在霹靂怡保,童年時光與很多小鎮男生大同小異(當年怡保只是個小城鎮),平日騎腳車在路上閒逛、年紀再大一些,買了當年幾乎每個男生都有的Honda摩哆,當然,也免不了談一場戀愛。

如果回大馬,人生將改寫…

17歲離鄉背井到英國深造,在英國倫敦大學修完了學士、碩士和博士課程,在英國住了大約7年。后來收到了美國紐約霍普金斯大學的邀約,再飛越大半個地球完成了公共健康及衛生學系資深研究博士,后來成為美國公民,現在則是“居無定所”飛躍南、北半球分享“老化”知識的空中飛人。回顧前半生,成就精彩科學家人生的背后,其實是接二連三的“意外”。

“我的人生旅程,由無數個意外組成,並沒有太多的周詳計劃。(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在倫敦完成藥劑學博士學位后,我本來打算回國。但是,機會卻來到了我面前,所以,我又去了美國。”

當時的大學靠近費城(費城是許多國際製藥公司的基地),曾潤海后來又順理成章被製藥公司招攬旗下,埋頭進行藥物研發度過了11年,成功研發出二種目前仍在銷售的關節炎和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藥物。

沒大藥廠支持,依然做出成績

成功研製出新藥,讓他成為投資者眼中炙手可熱的科學家,“意外”也再次發生,投資者邀請他加入生物科技領域:“在大公司工作了11年后,一切好像都變得很理所當然。你會覺得自己很成功,甚至無所不能。唯一能夠證明我自己的方式,就是開創新的公司。所以,我決定接受挑戰,反正如果失敗了,我還是可以回去老本行,哈哈。所以,我又離開費城去了波士頓。”

身為科學家,本來就有不斷嘗試新事物,不斷重復進行試驗的特質,這一次,曾潤海投入試驗的,不是藥物,而是自己的人生與實力。

證明自己的實力

“我們在波士頓設立了新公司,當時的科研團隊大概有30多名科學家,我們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成績,當時沒有任何藥物可銷售。在美國,從零開始研究藥物到獲得FDA批准,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所以,成功研發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后,我又把公司賣給了大集團,讓財力雄厚的集團完成藥物后續試驗階段。至少,我證明了,在沒有大藥廠支持的情況下,我依然可以做出成績。”

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也擁有了財富與地位,凡夫俗子如你我大概會選擇提早退休,享受人生去也。但曾潤海的科學家老朋友,卻再次把“意外”帶到了他面前。這一次,他跳出藥物研發的老本行,用科研背景研究營養補充品。

“我們在藥廠工作時測試了很多天然食材(你不會相信,他連東革阿裏都曾經分析研究過),嘗試從當中萃取或分離出能夠成為藥物的成分,但是,在美國,天然成分很難取得專利權,所以我們嘗試把這些成分製成保健品。”這一次,他又從波士頓飛到了洛杉磯(原因?再往北就是加拿大:“加拿大太冷了,我不想去!哈。”)

題外話是,他當初創辦的這家公司,后來被美國直銷公司如新並購。雖然當時也有藥廠提出收購,而且價格也相差不遠,后續發展?人生充滿“意外驚喜”的他,再次做出一個截然不同的選擇,成為如新集團執行副總裁暨首席科研執行長(又一次意外!)

科學永遠不斷更新

科學,是他的人生目標,讓科學變成創新產品,是他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夢想:“科學,讓我對生命充滿了熱忱,職位或身分都是其次。”看在旁人眼中,也許覺得他很幸運,但我覺得勇敢創新更貼切一些,用于接受所有人生中的“未知數”,才造就了今天的曾潤海。

但是,這樣的他,其實也曾經承受過亞洲社會沉重的榮耀式教育之苦。所以,現在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他採取了美國的開放式教育,讓孩子自由決定,未來想做的事情。

大馬科學發展非常侷限

“我覺得,我們那個年代的亞洲(馬來西亞)父母很有趣,很多人都不願意承擔風險(記者:坦白說,我個人覺得今時今日也一樣),大家都希望孩子成為醫生、律師、工程師,覺得這樣才能保障前途和未來。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成為工程師,世界不是很沉悶嗎?而且,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其實太早塑造或決定一個人的前途(文科或理科),我比較幸運,因為科學是我的興趣,但我知道很多修讀理科的朋友,如果走文科路線會有更好的成就。”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成為醫生、工程師或律師,就等于擁有了“成功的人生”,事實上,這從來就不是定義成功的唯一標準。對于曾潤海而言,成功的定義是:“無論你想做什么,竭盡所能做到最好,那就是一種成就。愛你所做,做你所愛!”

“另外一個現象是,很多馬來西亞父母無法接受失敗,但失敗其實是人生的過程,你可以從這個過程中重新站起來。尤其對于企業家而言,失敗更是成功的一個必然過程。無論做什么,都要學會從失敗中學習,讓自己變得更有創意。”他笑說,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才真正學會接受“失敗”這件事。

馬來西亞對于科學家的發展,其實非常局限,而留在美國讓他看見了不一樣的天空和世界。他勉勵其他熱愛科學的馬來西亞年輕人,絕對不要固步自封:“因為,從教科書學到的東西,絕對不是你在科學領域會運用到的,科學不斷更新,身為科學家,你必須不斷學習、求新求變。”

科學家的愛情故事

他讀男校,她念女校,中六時,男女同校。所以,他們相遇。很多人的中學愛情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

“一見鐘情?嗯,我不確定。她是另一個班的,我的朋友和她同班,然后我們認識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女生。后來,她也跟我一起去倫敦,我從來離不開她,她一直都圍繞在我身邊,哈哈。大學畢業后,我們坐下來商量前途。

當年,小倆口的對白內容如下:

“我拿到了博士課程。”

“噢,真的嗎?那算是一份工作嗎?”

……猜猜看情節如何發展?

“嗯,不如你出去工作,負擔我們兩人的生活費,我可以繼續進修博士。既然你不想繼續念博士,你去工作,我們結婚,你可以支持我。反正,你念的是資訊科技,很容易找工作。”

聽起來很普通的對話,關鍵是,修讀資訊科技賺錢養家的是她,而繼續在倫敦大學快樂進修博士的,是他。(在那個仍算保守的年代,他已經完全不拘泥于男人必須賺錢養家的傳統枷鎖。)

“當然,我也拿到了獎學金,但並不足以應付生活開銷。我承諾太太,博士畢業后會加倍補償,反正,先應付了再說,哈哈。”

沒有兌現的承諾,叫謊言,兌現了的承諾,叫真心。(雖然,我們都清楚承諾淪為謊言的幾率,其實很高。)

慶幸的是,女孩當年的付出,換來了后半輩子妻憑夫貴的大團圓結局。

科學家的婚姻,維持了38年,而副產品是年輕力壯的兩個兒子。(差點忘了說,幸運女孩的名字,叫婉萍。)

舌頭味蕾,最思鄉!

每年回國一兩次的曾潤海,最想念的,是馬來西亞的食物,例如:榴槤、海南雞飯、怡保河粉、芽菜雞、Nasi Lemak……如數家珍說罷,他忍不住感嘆,馬來西亞人太愛食物了!

“每次回來,我都覺得馬來西亞人的飲食方式,多半都是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食物(例如:米飯、麵食等),而且往往使用過多油脂和其他添加成分,讓食物變得更美味。人們的舌頭和味蕾習慣了這些好吃的味道,一旦拿掉了這些,食物好像就變得不好吃了。幾十年前,我們的祖父祖母很少這樣烹調食物,那個年代很少胖子,現在,我走在吉隆坡街道,到處都是胖小孩,哈哈。”他說,“西式化的飲食方式,馬來西亞style的美味,都是造成肥胖的罪魁禍首。”

即便如此,對于他而言,健康人生並不是放棄自己喜歡的食物,而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你可以吃自己喜歡的食物,關鍵在于分量,也就是最老生常談的那句話:均衡適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