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傳播學:六度分割理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溫任平:傳播學:六度分割理論

傳播學有所謂“六度分割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人與另外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陌生者,通過這五個陌生者,你可以鏈接(接近/認識)到第六個你要與他打交道的人。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通過多次的實驗,發現在美國,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之間平均只隔著五個不認識的人,跨越或克服這五道“障礙”,一個普通的平民甚至可與總統聯繫。



如果六度分割是社會網絡的平面敘述,網際網絡便是基于這項最基本的理論發展出來的科技軟件或“社會性軟件”。它促進了“流動”(flow),使“鏈接”(linkage)成為可能,這鏈接製造了商機,加快流動的速度──知識的流動、金融的活絡化與意見的互饋──現代性液體化成為可能。

六度分割凸顯人際關係、社會網絡、商業形態和金融活動,甚至食物鏈也可通過六度分割的“小世界現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找出其上中下游(或周邊)的脈胳。把六度分割理論縮龍成寸,人腦的神經元(neurons),細胞裡的分子結構,都有六度分割的基本模式。

我們與不認識的人之間,其實並非如佛家所言“沒有緣分”。我們與所有陌生人存在著一條弱紐帶,這條弱紐帶是甲與乙兩人之間的五個陌生人,只要甲或乙肯採取積極的步驟,友善的態度,認識第一個陌生人,聯絡第二個陌生人……甲與乙一定能碰頭。我相信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是擴展人文生態網絡的善策。瞭解六度分割的訣竅,跨科系、跨文化的聯絡與交流才成為可能,我們不致因為“隔行如隔山”的偏見,囿限在知識的一隅。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部落格(Blog)鼓勵物以類聚,它有它的個性與獨特性。臉書的朋友來自五湖四海,它的廣袤性與蕪雜性成正比例。從1992年的第一條網絡短訊成功發出到今天,近20多年的科技飛躍,不僅讓人類聯繫更便利、快捷,同時也讓網絡的虛擬空間,愈具實質意義,我們姑且把這空間視為“沒有土地的地帶”(ungrounded sphere)。

傳統社會的傳播方式是:人找人,人問我,人跟人,人碰人,甚至人擠人,沿門挨戶去把消息傳出去,消息靈通之士要夠八卦,這樣才挖到料。網上的尋索(所謂“人肉搜索器”),無遠弗屆,挖掘到社會的各個(包括陰暗的)角落,鉅細靡遺。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網絡提供的方便,讓惡意傳播謠言的人找到十分犀利的工具。

寫著這篇短文,面對桌上的水晶柱,水晶柱有六個切面,我受過寶石鑑定的專業訓練,知道這六個切面聚在一點,那一點是尖端。我忍不住聯想,如果我把甲與乙之間五個陌生人,都變成朋友、同儕、夥伴、同事、戰友,能發揮的力道一定比水晶柱尖端發出的“壓電能量”(piezoelectric-energy)更強勁。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