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穩定民主社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穩定民主社會

報導:李毓康



當權者與欲改革者的衝突不是重點,彼此立場不同,事出有因,重要的是民運帶來的啟示。

“六四事件給我的印象深刻,對于王丹整體形象也良好,從民主抗爭角度而言,王丹一路走來為了民主爭取,箇中艱辛並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只能說讓人敬佩。”

劉鎮東表示,真正深一層認識王丹,是在一場在校座講會。



“記得2001年2月,我在澳洲坎培拉唸國立大學,有一次聽泰國同學談及,王丹會到校辦講座,當時感興趣就參加了。”

見解比人快10年

“那一次的講座,王丹提及的民運必須反思及轉型,讓他印象深刻。對于民運的見解,當時的王丹認為,反思民運是迫切的,同時必須吸取經驗,重新出發,並從擴大民運與建設性中轉型。

唯有打破與民運人士接觸是件危險的事(儘管有時那也是事實),擴大民運的概念,使它不只局限于已標籤為‘民運人士’,而是容納所有希望中國前景健康發展成為民主社會的人士。

另外,王丹提及民主運動最大的問題不是實行民主制度,而是如何穩定民主社會。

從王丹的見解中來看,他的預見比別人快了10年,甚至更久,只能說當時情況不被允許。中國政府正努力穩定政局之際,民主改革會產生難以預測的變數,被阻止也是可以預見的。”

衝突過后,留下啟示

在25年的挑戰生涯中,經歷入獄、流放逃亡,也經歷不同時代的變革,單純從爭取民主拼鬥的出發點來看,劉鎮東認為應該給予他基本的尊重。

“他給予我的印象,思路清晰,懂得從失敗中反省學習。他的選擇,在他的那個年代並不容易,失去的往往比得到來的多,這需要不凡的勇氣與信念,才能無悔地堅持走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當權者與欲改革者的衝突不是重點,彼此立場不同,事出有因,重要的是民運帶來的啟示,深思社會改革是否迫切需要?”

正如劉鎮東在文章中曾提及:“六四是個悲劇。武力鎮壓結束了一代人的理想主義,在學生抗議的過程當中,冒進的例子比比皆是。過去20余年,流亡的學生領袖並沒有太好的紀律和個人表現,也讓一些人對當初的學生運動反感。無論如何,在歷史的當下,勇敢地面向未知、面向強權的人性光輝,仍然應該受到歷史的記載。王丹,就交由歷史去評價。”

民主訴求:反對不平等壓迫

長期以來,人們陷入“認識”民主的歷史性困局之中。

早前,人們要麼用民主的理想來衡量民主的現實;要麼用現實的民主觀照民主的理想,因此,造成人們對民主的理論與現實的困惑!

一生研究民主的政治學博士達爾(Robert A.Dahl)則顛覆了傳統的民主的認識方法論,將民主區分為理想的民主與現實的民主,並提出了各自判斷的標準。

當然,民主的理想形式與現實形式是有區別的,這也是對民主進行批評和辯護時常常混淆的地方。如達爾所言,現實的民主形式很難達到理想的標準,但這不意味著因此就可以否定民主,需要瞭解的是民主是什么,以及為什么要貫行?

受邀擔任《王丹看大馬》講座嘉賓的居鑾區國會議員劉鎮東,以及前馬華副總會長顏炳壽,將于本月22日,就主題《民主的發展:從海峽兩岸三地到大馬》,與王丹暢談各國的民主形態。

劉鎮東表示,簡單來說,民主的理想,在歷史上曾是爭取民主生存權的強大思想武器,它曾鼓舞著人們為爭取民主而勇往直前。人們爭取民主的熱情,來自對封建壓迫的不滿。

反對封建壓迫

然而,人們對封建壓迫的最大感受就是不自由、不平等,而民主則被看作是維護自由與平等的最好制度安排。因為,民主的根本原則: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便意味著權力不屬于任何個人。

人民力量覺醒,也意味著政治體制逐步轉向完善的趨勢。實際上,當代的政治轉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溫和性和穩定性是它的一個重要現象和趨勢。

這在實踐中和人們的心理中都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首先是民主化或政治轉型是由執政黨、反對黨和人民群眾共同推動的,不再是早期僅僅是自下而上推動的。

其次,是過去一些長期執政的政黨在下台后,經過改革又重新上台執政;此外,長期執政政黨的下台,並不意味著國家遇到危機或受到重大的衝擊,社會和政治局面相對穩定。

最后,反對黨上台后並不會對原執政黨進行打壓或迫害,也不存在這樣的政治環境,而是承認國家共治的局面。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官職,但官職的利益在市場化國家的地位是有限的。這些現象,都會潛在地影響著未來進行民主化國家的人民的心理和實踐。

拔除偏執走向核心

我們既要在民主理想的支撐下,著眼于民主建設的未來發展,又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著手當下。

初次接觸王丹,顏炳壽表示正好是在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之際。“我當時大學三年級,剛考完試,從新聞中看到六四事件的發生。”他指出,民運事件,由于涉及人民對社會的期許改革,又是發生在中國,當時許多大學生都很關注。

“我是修讀人權法律的,剛好民運與人權有關聯,因此,后來一直有密切關注和跟進。”他表示,當時的中國,受到西方媒體的渲染,給予人們強勢專制的負面印象。

用客觀態度看待時局

“事件發生出乎大家意料,從人權角度來看,中國的強權壓制在當時社會造成很大的震撼。”他指出,中國改革的巨大影響,也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如果中國開放,大家都不禁思考,這是否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們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瞭解又有多少?除此,是否有更好的做法呢?”他坦言,當時六四事件,確實引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每個年代都會有所期待,可是,現有的並不一定是舊有最好的替代,比如說西方政治體 制,就一定適合中國嗎?當中,涉及不同的社會架構、文化、教育水平等種種問題待考究。”

他舉例,如果以中國與美國做比較,大家有必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消除人們對美國民主的神化,以及對中國民主的矮化。

“如果不將這些觀念障礙從我們大腦中拔除出去,我們就不能客觀地探討這個問題,堅定走自己民主政治建設的信心和恆心。”

從人性權利來選擇

“現有所謂讓人認同的民主,都是從人性的權利來選擇,因此,民主政府是最讓人民向往的歸宿。”然而,如何把理想的民主和現實的民主有效結合,那是目前將迫切探討與解決的。

首先,以民主的理想為目標,抱著極大的熱情和毅力,逐漸地創造經濟、政治、文化、心理的條件,使民主觀念在社會中真正地紮下根來,並使民主動力從社會中漸漸地生長出來。

另一方面,便要從現實的國情和民情的條件出發,進行力所能及的民主建設,使得人民群眾對政府權力的影響、制約、監督的力度不斷地加大,併力爭使之制度化。把這兩方面的努力結合起來,才能把民主建設的問題解決好。

“我們既要在民主理想的支撐下,著眼于民主建設的未來發展,又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著手當下。雙管齊下,才會有一針見血之效。”

民主力量:超越政治陣營

民主主導的時代,人民力量看似巨大,失衡之下也會變成雙刃刀,損人不利己。舉例來說,我國上屆大選時,許多年輕新生民主力量給國家政選帶來的積極作用,大家都傳達出了一個選民希望共同參與的心聲,人民希望看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獲得均衡的發展。

同時,大家更希望看到一個政黨或政黨聯盟,能夠徹底剷除長期執政所存在的種種弊端,諸如政策性的貪污舞弊、官官相護的裙帶關係、壟斷式的行政治理模式等,這是人民監督司法的正面力量。

如果說,公眾力量在選舉中開拓了一個新的民主里程碑。那么,台灣不久前廢除軍事法庭審判,把軍法案件移交一般司法機關審理的驚人舉動,更是緣自大眾民主力量的推動。

另外,一宗凌虐士兵致死的軍營慘案,引發25萬身著白衣的台灣民眾自發走上街頭表示抗議,迫使總統馬英九政府痛下決心,採取了肅清軍紀、嚴懲官吏的一系列行政措施。

在台灣人民為冤死者伸張正義的過程中,一股超越藍綠政治陣營的新生民主力量,已經不容小覷。

然而,大眾民意在追求司法公正、權益平等的透明施政進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弊端,處理不當的話,仍舊難以看到體制性的改革和制度化的發展,例如在泰國,由于當今執政黨始終在議會中把持“三分之二的壓倒性優勢”,民主黨作為最大反對派,不足以產生有效的監督作用。

因而,出現了超越政黨的街頭群眾勢力,造成長時期的“紅”“黃”相爭,如此,民意勢必難以給一個國家的政治帶來良性的促進和轉變。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