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品味尋寶圖.半世紀前的家常菜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品味尋寶圖.半世紀前的家常菜

◆關于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你有吃過半個世紀前,茨廠街人的“家常菜”嗎?

這條煙纏巷是我年少時候,在茨廠街附近念獨中時的“禁地”。



在私會黨四處林立的1970年代,附近多條隱蔽巷弄,都是我們這些“學生哥”被家人,甚至學校老師告誡不可踰越的黑區。偶爾穿越走捷徑,多數成群結隊,即使遇上箍頸黨收保護費,也不敢回家跟家人講。

煙纏巷的名字很美,美在錯覺。因為這后巷曾經設有許多煙格和賭場(早年是合法的),仿彿一陣陣的鴉片煙絮,伴隨牌九麻將聲,于歷史的暗處飄逸纏綿。纏,是個美化過的諧音,廣東方言的正確寫法,應該是個“鏟”字;而“煙鏟”即煙癮大的煙鬼,一條后巷被冠上“煙鏟”,倒是不虛不偽地反映百年茨廠街的歷史真跡。

從前,煙纏巷也叫七家頭,尤其靠近蘇丹街積善堂(老人院兼殯儀館,1985年已遷出)的那段。現在大概就只有七八十歲的老茨廠街,才知道有這個名稱了。根據這些老茨廠街繪聲繪影地說,是因為早年有人從積善堂那兒取出往生者的衣物來賣,才被取名為“七家頭”。久而久之,這行當便演變成后來的老鼠貨集散地,以及現在所謂的舊貨跳蚤市集,取而代之的是個比“煙纏巷”更具名氣的“老鼠巷”或“老鼠街”。



即使有人嫌“煙纏巷”和“老鼠街”的名稱不光彩,但約定俗成的老街名從不會說謊,倒是老老實實地記存歷史長河中某段最貼近民間的面貌。

畢業后入禁地

其實,對茨廠街人來說,從思士街拐進煙纏巷的前半段,是昔日著名的大眾食堂。所謂大眾,指的當然是以生活在附近的茨廠街居民為主,換言之,就是本地人的飲食地盤。

靠近前段,有攤“高佬雜飯檔”,是昔日思士街著名的九如飯店在1950年代改制后,其伙計高佬與矮仔出來另起爐灶的經濟飯檔。高佬負責樓面,矮仔負責煮炒,后來拆伙,由矮仔的女兒改成“姐妹雜飯檔”。多年前輾轉易手,現在則租給緬甸人賣緬甸雜飯,反而變成附近緬甸外勞的“大眾食堂”。

中段地方,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有攤潮州人經營的“潮州嘜粥飯檔”,曾經風光一時。后來于1967年分家,弟弟轉到附近臨蘇丹街的巷口開設了“肥仔嘜粥飯檔”,一直經營至今,而煙纏巷裡的“潮州嘜”,早已不見蹤影。

就在“高佬”與“潮州嘜”之間,有攤“亞世飯檔”,至今仍在火紅經營。三缺二,對老茨廠街來說,回首煙纏巷的“輝煌年代”,不禁感到唏噓無限,卻慶幸還有“亞世飯檔”。對我,雖然身逢其時,卻因為“禁地”所困,直到90年代從國外畢業回來后,才有機會嚐到“亞世”的粵菜風華。

堅守祖傳風格

據稱,“亞世”黎國光的父親黎日順,早年從中國廣東番禺南來,1950年左右入駐煙纏巷,以“日記”招牌從事經濟飯菜、瓦煲飯及大炒生意。據瞭解,當年所賣的瓦煲飯,就類似原鄉煲仔飯的多元,種類計有冬菜牛肉、鹹魚豬肉及臘味瓦煲飯等,與現在全馬蔚成單一形式的“瓦煲(鹹魚、臘腸)雞飯”相比,口味擁有更多選擇,只可惜這款瓦煲飯賣兩三年就沒做了。

到了1962年,外號“亞世”的黎國光接手父親生意,將招牌換成“亞世飯檔”,只專注大炒生意。幾道父親傳下的古粵菜式,如豆腐燜魚、魚滑湯、苦瓜排骨、矮瓜(茄子)蝦球、鹹魚蒸豬肉等,都將“亞世飯檔”的名聲給推向高峰,尤其在八九十年代,更吸引無數慕名而來的外地食客。

15年前,飯檔生意已傳到第三代的黎成威手上。之前他曾到加拿大一港式餐廳掌廚多年,雖習得一手新廚藝,回馬后卻仍舊守著父親、爺爺傳下的古粵風格,以很茨廠街,很煙纏巷風格的重口味與夠鑊氣,征服前來懷舊的新舊食客。

我問黎成威如何看待“亞世飯檔”的菜式,他愣了一下,微笑說:都是簡單的家常菜啦!

亞世飯檔

創始年:1962年

地址:Lorong Petaling, Off Jalan Petaling, Kuala Lumpur.(從Jalan Hang Lekir江夏笑口棗旁進入)

電話:03-20782762 / 012-2906751(黎成威)

營業時間:14:00~21:00(星期五休息) GPS:N 03.14373。E101.69801。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