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而美食的源头──无论是热闹的巴刹,还是社区里熟悉的迷你市场,对各位“煮妇”来说,“食”这一个字话不完各种事宜。特别是万物涨价的今天,从一根葱一条鱼,要兼顾健康、美味和节省,精明采购并不简单。
社区迷你市场像一座食物仓库,住在附近的居民总是很快的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食材。除了地理位置靠近,也是因为食材按类别安排在不同区域──蔬菜、生肉、海鲜、水果、罐头等等──对赶时间、生活忙碌的人来说,这是小而美的存在。
李晓诗(辅导老师)是在同事的介绍下,开始到其服务学校附近的社区迷你市场采购。那是一家店屋式的鱼菜肉类市场,营业时间直至下午三、四点,让当地人在下午时段仍可从容购买,不必一早赶往巴刹。
“以前都是妈妈上巴刹买菜,张罗家里三餐,吃米从来不知米贵。直到自己也当妈妈,走入迷你市场,这才发现大有学问,买菜时会请教旁边的安娣要怎么选菜,她们都很乐意分享。”
迷你市场是“风中劲草”
一般上,她会在没有工作的星期天买菜,并在事前写下一星期的菜单。采购回家后,她会把所有食材分装入袋,按照煮食顺序排好放进冰箱里。社区迷你市场的安娣们跟她说过,奶粉铝箔袋有保鲜作用,因此除了使用密封袋,她也用奶粉铝箔袋储存食材。
现今万物涨价,自煮多少能控制预算,但若能加入一些技巧,才不会吃贵菜。
“有安娣跟我说过,要选本地菜,一来较便宜,二来少农药,不像进口菜因为长途运输要让蔬菜保存期限较长,农药添加量可能会偏高。”
第二,她一般会把肉类拌炒其他食材,比如肉碎炒蛋、肉碎煮豆腐等,这样会比单单煮鸡肉、猪肉或鱼肉便宜。
李晓诗一星期会到迷你市场买菜一次,买足一星期五餐的分量,煮给一家四口吃。注重营养的她也会在晚餐配搭一份水果,如火龙果、木瓜、番石榴等本地水果,久久才买一次奇异果、樱桃等。
问及一个月的买菜钱,她说只能粗略计算:“我一周大概自煮五餐,一周买菜和水果约30令吉,一个月要120令吉;生肉一个月买一次,一次约200令吉;鱼肉跟亲戚买,也是一个月买一次,约100令吉。总结,一个月约420令吉。”
李晓诗要求一餐里至少要有一肉一青菜,她说饮食是很个人的事情,可以花很少,也可以花很多;因为每月薪水固定,需要在饮食方面作预算和控制,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开销。
霸级市场、连锁超市连接开张,有不少人会到那里扫便宜货或贪鲜,但是她认为,社区迷你市场是“风中劲草”,不会因此折断,“韧性”其来有因。
“社区迷你市场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有就近便利的优势,不需要跑到老远的超市、巴刹买,十分方便。比如年长者多数会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购买,主要原因是他们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东西。”
与此同时,李晓诗也看到社区商店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比如她家附近有一家杂货店,老板后来亦从其他商店买一些蔬果,置放自家店里售卖,打造“他家有我也有”的便利性,让到来的顾客,若有需要可以顺便购买,一来展现体恤顾客之情,二来也为自己抓住一批忠实的顾客。
环境卫生人情互动
社区迷你市场有什么优势和魅力?曾经在行动管制令期间体验过一按键什么都可买的网购便利,也知道霸级市场和巴刹售价较为便宜,可是李晓诗还是习惯、也喜欢到社区迷你市场买菜。
“其实买来买去多数都是买同样的菜,家人爱吃的、高纤维的……在同一家店买久了,老板也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有时还会问,上星期没买到,今天要不要买?几句嘘寒问暖,让人听了有一种被照顾的感觉,很温暖。”
“买的过程中也会认识一些安娣,大家会互相交流,她们也很热情的介绍这菜、这肉要怎么煮,分享煮食的经验和小技巧。”
虽说无法改变万物涨价,大家能做的是省钱过日子,但据她的经验,社区迷你市场的售价虽然不比霸级市场、巴刹便宜,可实际差价不大。
“我常去的迷你市场‘来来鱼菜肉类市场’,环境卫生、干净,那里的鱼和鸡肉不会有苍蝇在周围飞来飞去,食材都经过店家挑选,少有损坏、损烂,而且也有斩鸡切鱼服务。”
她买菜时会要求环境卫生、舒适,而不只是“买到需要”即可。特别是遇到服务好、态度好的店家,让人在购买的过程、甚至付钱都很开心。
“同样是付钱买东西,我在社区迷你市场不会有看人脸色的恶劣感受,也可以和其他顾客交流,建立社区的互动关系,感受到人情味。而且,这里买东西有收据,我可以清楚知道钱用在哪里,以及现在的鱼肉时价;还可以用电子钱包付费,若不够钱付账,老板也愿意让人赊账。”
她认为,社区迷你市场兼具霸级市场和巴刹的优点,同时也没有上述两者零交流、不够卫生的缺点,因此即便这里的售价稍高,她接受、也乐意到这里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