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7日讯)继中国的“躺平”文化后,美国在疫情后也悄悄掀起”安静的辞职“(quiet quitting),人们不再以上进的心态工作,并拒绝额外的工作量。
《华尔街日报》报导,截至目前,Tiktok上涉及“安静的辞职”标签短片已累积670万次观看。不过,这种最新趋势不意味是向老板呈辞,而是打工族放弃上进心态,只愿做好份内事,并把可以帮助他们升迁的额外工作拒之门外。
这种态度不局限于任何一个年龄层;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Gallup)显示,不管是哪个年龄层的美国人,敬业态度都在下滑,其中又以1989年后出生的最为严重。
民调对敬业态度的定义,和最近在Tiktok上“安静的辞职”非常相似:大家只愿意达到工作的最低要求,态度被动,专注自己而不是为老板着想。
在一众Tiktok中,24岁工程师可汗发布的短篇点击率已超过300万次。他说,他和许多同事都有共同的想法,就是不再认同生产力等同所有,因为过度付出并未让他们得到额外回报,所以不再认同工作是生活核心。
也有一些人发布短片说,自从转换心态,不要视工作为全部,反而更有能力去应对工作,还得到赞赏。
另一名在Tiktok上拥有近万名粉丝的法里斯也说,转换心态后,其实没什么改变,他一样完成了工作,只是他不再感到挣扎或有压力。
学会“说不”反而能纾压
综合媒体报导,这种不求上进、只做好份内事的工作态度,有时反而能解决疫情爆发以来员工所面对的压力过大问题,进而提升工作表现。
谘询公司主管比廷格认为,可以把“安静的辞职”视为一种纾压方式,以便有需要时,可以让人们有能力远离工作。
推动这种现象的推手也包括疫情后的大缺工,企业要求员工加班,迫使员工难以享有工作及生活的界线,所以他们员工不得不培养出拒绝的能力。争取回个人生活。
美国劳工部统计,今年的劳动生产率下跌2.5%,是1948年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也彰显缺工及消极的工作态度,正吞噬着美国的生产力。
心理学家认为,如要修复员工的心态,则要让他们拥有足够的自主及控制权,包括安全感,给予私人时间和保证工作量的合理度。此外,也有心理学顾问认为,如果在沟通前就处罚员工的不敬业态度,反而会导致员工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