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品味尋寶圖.茶樓版圖VS豆花版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品味尋寶圖.茶樓版圖VS豆花版圖

◆關于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德記手工包點
限量制作

麗章茶樓,1985年;成記茶樓,1994年;品泉茶樓,2001年;錦綸泰茶樓,2004年;玉壺軒茶樓,2012年……至此,茨廠街區再也找不到一間傳統廣東茶樓!



以上資料,除“錦綸泰”是該年遷出茨廠街區外,其他的都是茶樓的歇業年份。如果再往前追溯,在過去的幾十年來,還有宴樂茶樓、連香茶樓、聯陞茶樓、愛群茶樓、松江茶樓等,都一一從這幅曾經輝煌的茶樓版圖湮沒。

如今,走在空無一“樓”的斑駁版圖上,不禁教人感嘆,難道這足以象征早年茨廠街區廣東移民的茶樓文化,就真的連根拔起了嗎?幸好還有“德記”!在一次與老茨廠街的閒聊間,他們一言點醒了我。

是的,藏身在蘇丹街通往老鼠街的橫巷裡,幾十年來有攤與“肥仔嘜飯檔”為鄰的包點檔,是昔日品泉茶樓的點心師傅陳秋帆,于1965年出來自創的食檔,以橫巷為透明廚房,做包弄點心,一晃眼已接近半個世紀!因陳師傅別名繼德,故以“德記”為招牌。有別于茶樓的早市風尚,“德記”在晚上七點才開市,營業至天亮。雖無茶樓之“實”,卻在橫巷裡挑燈擺桌,一盅兩件,倒是那個太平時世的夜生活寫照。

自30年前,陳秋帆師傅將食攤傳給兒子陳錦榮后,營業時間漸漸縮短,最后改成只做午市打包生意。誇張的是,雖說十二點半出爐,卻往往不到一小時已所剩無幾。或許有人會問:不多做一點?

當你中午前來到巷子,見陳兄弟及其姐姐、姪兒三人,以全手工切肉、搓麵團、包餡……大概就能體會限量製作的難得。這不正是早年茶樓裡,那些可以吃到叉燒的叉燒包,可以看到大塊肉片的生肉包及大包嗎?當然還有蓮蓉包、豆沙包、糯米雞及燒賣、魚賣等,都是教人喚起老茶樓記憶的味道啊!

德記包點

創始年:1965年
地址:Lorong Bandar 5, off Jalan Sultan, Kuala Lumpur.
(蘇丹街嘉應會館斜對面巷口)
電話:016-2467122 (陳錦榮)
營業時間:12:30~16:30(星期四休息)
GPS:N 03.14346’E101.69867′


義欽潮州豆花
祖母傳下的手藝

根據多年來的考察,發現全馬各地賣豆花豆水的老字號,十之八九都由潮州人經營。進一步探尋后,更發現不只馬新,連東南亞其他有華人的國家,甚至台灣、香港的早期豆花業者,佔絕大部分也是來自潮汕地區。這意味賣豆花這小本生意,曾經是潮州移民的落腳民生,足以草描一張“豆花下南洋”的遷徙地圖。

這攤位于茨廠街與思士街交界,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豆花豆水檔,無疑是昔日茨廠街區潮州豆花版圖的一員。在我的童年記憶裡,除了這攤“義欽豆花”外,茨廠街前段,即牌坊后越過敦陳禎祿街的那段,在“正華茶室”(已改為鞋店)門前及不遠處的“南華布莊”前,也各有一檔同樣是潮州人經營豆花檔;此外,在“三間莊皇后茶室”前,也有一攤與“義欽豆花”同一家族所開的潮州豆花。

時至今日,唯一留存下來的,就只有佔盡地利的這一攤了。

攤主黃義欽說,這豆花攤最初由他那來自潮州揭陽的祖母林啞愛所創立,他父親黃定隆則是當年大樹頭曾奇珍潮州粥的頭手,后來在Puduraya車站原址另起爐灶,開了“定記潮州粥”;也曾生意火紅,后來卻因驟逝才收盤,而他則在未唸完初中便到祖母的豆花攤幫忙,35年一晃就過去了。

或許你會感到驚訝,當你經過這十字街口,在同一攤位,有時掛上“義欽豆花”(Kim Soya Bean),有時招牌則寫上“豆叔叔”(Uncle Bean)。其實是十年前,因家族人口漸多,只好分開經營,各自為政。以同一攤子,“義欽”七天,其小叔四天,輪番運作,而星期日則固定由“義欽”上陣。

義欽豆腐花

創始年:1940年代
地址:68檔, Jalan Petaling, Kuala Lumpur.
營業時間:07:00~23:00
電話:012-6590958(黃義欽)
GPS:N 03.14436’E101.69762′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