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品味尋寶圖.歷史的味道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品味尋寶圖.歷史的味道

◆關于林金城



【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這幾年來,“金蓮記”的分店陸續開出茨廠街,開出吉隆坡,甚至開出大馬,就憑著這道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福建麵,向世界各地的食客訴說茨廠街的故事……

幾十年來,位于吉隆坡茨廠街與思士街交界的“金蓮記福建麵”,對許多老吉隆坡而言,在某程度上是抹不去的味覺記憶,是市井風味的在地象征。有關“金蓮記”的創始傳奇,我在《知食份子尋味地圖》(2009年出版)已濃墨介紹,在此就不多加詳述。

從一盤黑黝黝、熱騰騰,冒著白煙的福建麵,我們仿彿可以穿梭時空,看到早年茨廠街的趣味縮影。或是從兩三層樓高的窗口,垂下用繩子繫著的籐籃,在麵攤伙計端著香噴噴的福建麵,在街上小心奔走之間,勾起一幕幕只有在懷舊電影才出現的小市民宵夜畫面;又或附近巷子裡的煙花姑娘,帶著恩客到麵攤宵夜,識趣的頭手總會默記,待下次姑娘們自己來打包時,肯定多放一些;又或麵攤開到深夜,碰到配料用完(當時冰箱不普及,不敢準備太多生料),伙計只好硬著頭皮,拿個罐頭去問顧客可否切片代替?隨便的顧客將就,“老饕”則大聲回應:鮑魚怎么能吃啊?……



這一切都隨著時代退場離去,茨廠街也不再是當年華人社區的茨廠街。這幾年來,“金蓮記”的分店陸續開出茨廠街,開出吉隆坡,甚至開出大馬,就憑著這道擁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福建麵,向世界各地的食客訴說茨廠街的故事。

我不禁在想,當茨廠街已變成要用“唐人街”來喚起別人去“想像”這裡曾經是個華人社區時,我們還有多少歷史資源可待開發?比如說茨廠街的名字就好,明明官方稱它Jalan Petaling,為何我們的華族先輩,卻偏要把它叫成茨廠街?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這是因為早年吉隆坡的開埠功臣葉亞來,曾在附近開設一間茨(木薯)粉工廠的原故。然而,一百三十多年前的“茨廠”,又到底蓋在何處?相信誰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另一個麵食傳奇:茨粉根

根據王植原在《葉德來傳》(1958年出版)一書中所提供的線索,推測“茨廠”就位于指天街(Jalan Tun Tan Cheng Lock)背后與“成記茶樓”后巷之間,也就是“金蓮記”舊鋪對面的大樓后座,與“唐城飲食中心”之間的榴槤巷裡。當然,如今走進巷子,現場已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不見“古蹟”告示牌,只有一寫著Tandas Awam(公廁)的醒目告示,顯得額外刺眼。

有次與“金蓮記”的第三代傳人李慶進閒聊,無意間提起對“茨廠”的感慨。一旁的老闆娘靈機一動微笑起來:我們不如炒“茨粉根”啦!這道福建小吃就是用茨粉(木薯粉)做的。起先還以為她是說著玩的,怎知幾個月后還真的推出,以手工茨粉根為底,配上肉碎、蝦米和冬菇片,炒成福建麵般的油亮色,口感十足,油渣撲鼻。只可惜沒全力推廣,只在舊鋪對面的三層樓新店,作嘗試性推出。

所謂茨粉根(又寫成茨粉羹或茨粉筋),在福建泉州叫作炒木薯粉,在廈門同安則稱為番薯粉粿。傳到本地后,多流傳在巴生及雪隆一帶的福建社群。前者以茨粉加熱水搓成粉糰,輾平后切成條狀,然后放入沸水燙熟,再撈起丟進冰水過冷河,瀝干即可用來熱炒;而同安人則用大米熬粥,拌入番薯粉或木薯粉,攪到不見飯粒后再加水調稀,或煎成大片薄餅,或炊成淺盤糕粿,切條后即可當作麵條來炒食。

這回,看來老李是要玩真的了。他打算將“茨粉根”放到幾十年老鋪的炭火上,說要炒出福建麵之外,另一個屬于茨廠街的麵食傳奇。同時,也推出以自製扣肉取代罐頭扣肉,少點油膩,多點貼心的扣肉米粉。當然,還包括他引以為傲,澆上色酒,以自打麵條煮成的加值版XO滷麵。

是的,至少我們下次走在茨廠街上,就多了一陣陣通向歷史的味道。

金蓮記福建麵

創始年:1927年代
地址:49, Jalan Petaling, Kuala Lumpur.(新店),92, Jalan Hang Lekir, Kuala Lumpur.(老鋪)
營業時間:新店:11:00~23:00(隔週三休息),老鋪:17:00~04:30(隔週三休息)
電話:03-20324984(李慶進)
GPS:N 03.14434’E 101.69756(新店),N 03.14434’E 101.69768(老鋪)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