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故事補充小孩大腦養分!
特約:蘇德洲
圖:受訪者、互聯網提供
在《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書中提到:“小孩子百分之一百是生活在故事中的動物。孩子們需要故事,就像大人需要麵包與愛情,禁止他們進入夢幻島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人的生活與故事密不可分,但我們忽略故事的魔力。
文藝工作者陳龍金(Kim Sir)目前是全職說故事的人。他說,不論大人或小孩,其實每天在創造自己的故事,只是我們沒有留意到。
但現代的小孩,接受眾多現成的娛樂,變成小孩屬于被動一群,沒能力去創作自己的故事想像。
陳龍金說,小孩沒有創作故事的能力,因為接受太多填鴨式娛樂,比如平板電腦所帶來的娛樂。
不像70年代和80年代的小孩,科技不發達,娛樂也不多,許多小孩的玩伴多半都是自己。自己可以一人扮演多個角色,自言自語,在自己腦海編製屬于自己的故事。許多家長看到這情景都不認為小孩有病,這本來就是小孩的創作空間。
他說,有別以往,現在小孩的每日時間表都填得滿滿,從上課、補習或才藝班等,都被以分數掛上等號的學習扯上關係,造成小孩根本沒多余的時間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童話世界。
接受新知,需學會篩選
家長讓小孩聽故事不能帶有評估標準,聽故事不是學業也不是課業,聽故事本來就是一個很單純的童年必經過程。
陳龍金說,家長不能夠今天把孩子帶來聽他說故事,就希望馬上看到小孩的想像力有所進步。學校或補習班所培育的成果是有分數評估標準,但想像力是沒有分數評估的。
許多家長有怕輸心態,沒有分數評估的學習過程,就覺得小孩沒有進步的空間。因此他會告訴家長,父母可以給小孩最好的禮物就是相信,而小孩要的回饋,就是家長給他們一個笑容,這已經很足夠。
每個小孩的“花期”都不一樣,家長不能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就算花的種子不好也不能丟,也不能換。
“我們要怎么換?只能相信這種子(小孩)會開花,可能是十年后,也可能是你死了之后才開花。”
在國外是混班制,這制度是沒有人備受壓力,學習過程相當愉快。然而,大馬的教育正好相反,是分班制,成績好的在一班,成績差的在最后一班,成績勝于一切,變成補習是一種必需品,你不補習就是一個怪人。
小孩的世界不需要急著長大,父母喜歡給孩子知識性的東西,但這些知識,孩子可以上網獲取,關鍵在于小孩會不會篩選正確的知識。現代小孩需要的不是知識,因為資訊太快捷,孩子要學會的是篩選知識。
沒有規律,更多想像
故事本身有屬于自己的想像空間,可以是天馬行空,可以不符合邏輯思考,但聽故事的人腦裡多了一個自我創作和想像的畫面。
陳龍金說,比如他一個人在台上說故事,兼顧多個角色,但身上衣服只有一套,他不可能在轉換角色時就馬上換衣,讓小孩清楚知道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他會把一些角色形象的畫面保留給小孩自己去想像。
另一個例子,沒有人規定故事中的精靈都是同一模樣,故事創造者可以跟隨喜好,把精靈幻想為討人喜愛的,也可以是很恐怖的。
他說,故事想像力沒有一定規律和規矩,在于自己的想像力有多豐富。
如以前的人與人相處多,聽故事的機會就特別多,聽家人在說八卦事情也是聽故事的一種過程。當家人在聊八卦時,我們會不經意著開始幻想整個故事情節了。
別因指尖精彩,錯過身邊風景
在科技發達的社會,父母還會有時間講故事給孩子聽嗎?孩子們還喜歡聽故事嗎?我們會發現來自大人的聲音,他們會認為:“去聽故事做什么?”、“我哪有時間講給他聽?”、“故事有什么好聽?”等。
而孩子對于聽故事的真正心聲是:“我要看”、“我還要聽”、“拜託!再講一次好嗎?”,當你聽見孩子這么懇切地對你說,家長應該要好好把握,挽回小孩該有的童年和想像空間。
因為成長期一過,不可能出現第二次了。
迷戀科技用品,小孩失去專注力
魔棋音樂教室客座故事導師林彩麗說,目前最具爭議性的是高科技產品,包括電子閱讀器所帶來的閱讀改革。家長認為聽或看故事書籍沒辦法媲美高科技產品,所提供給小孩學習上的方便與樂趣。
“暫且不說這些科技產品所存在的健康隱憂,家長應先自問,可以選擇的話,家長會選擇與孩子線上溝通或是面對面說話呢?”
近年來,在大馬,不難看見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等上菜時,所有人都忙著刷手機,就連兩歲小寶寶也聚精會神的觀看色彩亮麗的屏幕。
她說,許多家長為他們兩歲小寶寶懂得如何“Connect to Youtube”而感到自豪,不否認這些快速閃爍的圖像固然吸引人,但長期卻會影響小孩未來的發育和專注力,許多小孩會因此對課本書籍失去興趣,上課專注能力下降,出現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等問題。
她認為,小孩應當培養閱讀書籍,聽故事或講故事的興趣,別因為“指尖”的精彩,錯過身邊的風景。
她也說,許多人忽略了聆聽的重要性。聆聽是集中精力認真地聽,帶有尊敬的涵義。如此一來,聆聽者比較能吸收信息,瞭解不同的見解,從而增進對事情的理解。
聽講故事,增進詞匯
一般小朋友都愛聽故事,渴望父母講故事,想聽的故事也講不完。其實,講故事也是小朋友學習溝通及表達的理想工具,在講故事過程中,他們要努力地蒐集字音、詞彙及小句子,這無形中令小朋友增進知識。
聽故事、親子共讀和閱讀的好處不斷被討論,因為閱讀實在太重要了,其中有人提到過,繪本可以培養出孩子的十種重要人格特質,包含溝通力、想像力、自發力、道德觀、親切心、專注力、好奇心、探究心、價值觀和自尊心。
林彩麗也是北方大學博士研究生。她說,目前許多家長仍會遲疑和擔憂,一本薄薄的故事書除了帶給孩子歡樂,還能提供什么?聽故事對孩子來說,是有其營養價值,只是沒太多人去瞭解它的價值。
會聽很重要,聽故事是“聽覺學習”,決定小朋友學習的重要先機。越是年幼的孩子,聽覺理解程度越強,遠遠超過視覺的閱讀能力。
培養情緒管理能力
林彩麗說,聽故事使孩子專注力高度集中,進而打開學習、想像和記憶之門。有些孩童無法閱讀,不是小孩不識字,而是注意力無法維持,當孩子讀的文字量越來越多時,他的專注力就會越來越長。
聽故事的同時,可以增加孩子的背景知識、提升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聽父母講故事,可以發揮孩子無限的想像力,建立正確的“背景知識”。
就像洪蘭教授說過,閱讀提供了想像的背景知識,從而提供創造力的基地。創造力強的人,通常背景知識也很淵博。
她也說,聽故事可以奠定優良的情緒智商,國內外許多兒童情緒教育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繪本對兒童情緒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繪本就仿彿一面鏡子,當孩子看故事書時,就有點像是在照鏡子,認識自己,因為繪本中的內容大多取材自孩子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而主角的遭遇也常常和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和情緒困擾相同。
當孩子面對情緒困擾時,孩子可透過其中故事而產生共鳴,情緒也從中得到紓解。
“在故事的對話過程中,自然而然引導孩子改變想法和轉換心情,讓孩子以更成熟、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困擾,自然培養出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了。”
兩個故事陣容
林彩麗故事屋:
◆《小小故事員——唱游說我的小世界》
日期:11月26日至28日 (星期三、四、五),12月11日至13日 (星期四、五、六)
地點:魔棋音樂教室(八打靈再也SS2)
詢問詳情可致電:03-7877 1713或016-224 3285
KIM SIR講故事:
◆2014年兒童故事班結業演出
日期:11月15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5時至下午6時
地點:檳城麗澤B校
◆故事一小時
日期:11月2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5時至下午6時
地點:檳城麗澤B校
詢問詳情可致電:佳穎012-439 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