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讯/独家报导)全国华小非华裔生人数和比率,在近数十年来有大幅增加,而教总与华教家长协会认为,因华语及华校渐受认可,但若非华裔生持续增加,不排除会对华小而言是种挑战,甚至对教学和校园文化带来冲击。
教总主席谢立意认为,在这样趋势下,华小特征需继续受到维护,即依旧以华文作为主要教学、考试和行政媒介语,确保不因非华裔学生增加,而改变了华小特质。
“我们必须在维护华小本质的同时,也务必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多源流学校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也受到联邦宪法保障。
他说,各源流小学以各自母语教学,所以促请教育部在各项教育政策及行政上,必须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的发展。
公平待各源流学校
“这包括批准让没有学生来源的华小,搬迁到华裔人口密集区,并拨地拨款让微型小学完成迁校计划,以满足当地社区对华小的需求。”
他补充,国际学校在这10年来的蓬勃发展,让部分华裔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这让华小除了受到单元化教育政策的牵制,同时也面临来自国际学校的挑战。
“华小的发展获得友族肯定的同时,如何继续让华小成为华裔家长和学生的首选,也是当前华小办学者,包括华教团体,必须加以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据统计,全国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从1989年近1万7000人(占学生总数3.05%),增至2020年近10万1000人(占学生总数19.75%),31年来的占据率共增加逾16%。
谢立意:办学方针获认同
谢立意说,华小出现越来越多非华裔生,因办学方针获得非华裔家长认同。
“这包括老师认真教学、齐全的软硬体设备、数理科的优势,以及华文经济价值,吸引越来越多友族家长把孩子送到华小就读,让孩子学习华文,以提高未来工作竞争能力。”
他说,随着华裔生育率降低及年轻华裔家庭搬离郊区,一些华小的非华裔生多于华裔学生,甚至必须依靠非华裔学生前来报读,才能避免学校不会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关闭。
“再者,华小是各源流小学当中,不同种族学生就读比例最高的学校。这证明华小是多元族群学校,符合我国多元国情及共存共荣理念,这也让那些蓄意抹黑华小破坏国民团结的言论不攻自破。”
掌握多一种语言
此外,大马华教家长协会主席骆展丰认为,华校生的非华裔生增加趋势,因许多非华裔家长了解到中国经济腾飞,带动了开明的巫印裔家长,将孩子送进华小就读,以便多在掌握多一种语言。
此外,他说,地理关系也是因素之一,如雪兰莪双溪威华小,早期时华人比较多,但随着人口迁移,一些华人渐渐搬出新村后,导致该校的友族同胞学生比例增多,尤其印裔。
友族生没华语基础
加剧教学老师负担
骆展丰说,目前华小每班学生的平均人数约介于35至45位不等,当没有华语基础的友族同胞越来越多时,将会加剧老师的教学负担。
“非华裔学生或会追赶不上课业,而拖慢教学进度,学生和老师皆会陷入困境中。
“因此,华小需要跟教育部商量,若一所华小有太多非华裔学生,那么就均匀分配到其他华小,以改善情况。”
他也建议,校方也可专门为非华裔学生,开办额外的华文补习班,让他们能更快赶上进度,老师在正课时也不会那么吃力。
“希望教育部能理解学校的困难,并能委派足够的师资给涉及的学校,以减轻老师负担。”
友族当华文老师 冲击传承文化
骆展丰说,当掌握华文的非华裔学生越来越多,不排除将来会有更多友族同胞,取代华裔,以填补华文科目的师资空缺。
“若他们只教语言,没能传承文化,这或将造成中华文化逐渐失传。
“只要他们有报读华文,师训时也有拿华文,我们就无法不接受他们成为华文老师。
“让大多数华团担心的是,这非华裔老师的华文程度固然掌握得很好,教学也非常优越,但他们对华人文化和背景认识不深,能传授给孩子的也就很少。
此外,他说,再来是华小捐款问题。
“由于华小的运作模式不同于政府学校,因此非华裔可能会不理解,为何要找他们捐钱。
“关于这点,家协必须将他们召集起来,跟他们解释,捐钱意义何在,捐了的钱用在哪里,才不至于产生误会。
他补充,华校三机构一直以来非常和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私奉献华校,以确保华校更蓬勃发展。
可变相为华裔“辩护律师”
骆展丰认为,华社应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这种现象,因这些非华裔学生,或在未来会在一些极端种族主义分子面前,变相成为华裔最好的“辩护律师”。
“若我们以开放态度接纳他们,反之,在他们掌握、了解了我们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后,思想就会较为开放,也不会将华裔视为‘洪水猛兽’、对我们标签为‘共产党’等,待他们长大成为社会领袖时,甚至能够为其他友族同胞,打开思维与格局。
“若一件事情只是我们自己在说,就好像在自我辩解,若从友族同胞的口中加以解释,则会更加有说服力,进而变相成为我们最佳的‘辩护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