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 : 文學經典甄拔的區域考量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溫任平 : 文學經典甄拔的區域考量

11月18日與謝川成聯袂出席廣州暨南大學主辦的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出席的學者作家372人,包括來自26個國家,遠至巴西、土耳其、比利時、荷蘭、美加、澳紐都有代表出席,動員接待的暨大碩博生逾百人。



會議分多組討論各項議題。在理論建設的那一組,我發覺中國學者熱烈的討論文學經典如何確認,還有確認的機制與過程,這令我頗感意外。馬華文壇在上個世紀90年代,已有所謂的經典焦慮,用林建國教授的話:沒有或缺乏經典作品的文學史是不可思議的。

90年代的馬華文學經典辯論,肇因于《馬華文學大系》(1965-1996年)的編纂方法學的欠妥(“歡迎作者投稿”的征稿啟事,近乎搞笑),接下來的是1997年在留台聯總主辦的〈馬華文學的新解讀〉上對現實主義的批判。進入21世紀,馬華文學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004年9月21日,我在山東大學提呈的論文是〈經典議論:李有成的《鳥及其他》(1966-1969)〉,用我自1958寫詩迄今,56年的寫詩閱歷與藝術判斷,指出李有成是馬華文壇早年現代主義詩的經典。2011年9月14日,我在浙江文理學院主辦的文學研討會上,以辯證修辭,指出60年代的艾文以“超現實手法”寫詩,風格超前,是一部經典。70年代的紫一思擅返觀內省(comtemplative),不遜德國的裡爾克(R.M.Rilke),《紫一思詩選》是另一部馬華詩壇現代主義的經典。



以一人之力點評經典,要冒學術奇險,博特拉大學的莊華興很早就指出問題的癥結:個人的文學偏見與知識囿限,文學經典仍需通過重重的學術、批評建制才可能被認定。明知山有虎,仍向虎山行,理由無他,不斷嚷經典缺席,常年累月面對經典焦慮,何如“發掘”經典,拿在陽光底下鑒定?

“量化”作品可行之道

就某部經典的認可誰也不能鐵口直判,更優秀的作品被尋獲后,經典的“行情”可能掉至階位稍低的“重要作品”。如果有更多的上乘作品出土,則上述經典可能連“重要作品”之名也攀不上,淪為某個時段出版書目的其中一部。

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工作的吃力不討好,就放棄不做。來自廈門的陳仲義教授提出以“量化”排行榜作為甄定的方法,有他一定的見地。他認為媒體對作品的關注、作者寫作的數量、民間批評對作品投入的關注量、學術機制對作品的認可量、作品進入了教科書的數量、作品進入學術論文(尤其是碩博論文)的次數、文學研討會引錄、轉載的次數……考量的因素方方面面,甚至比莊華興提出的更細緻、“精確”。

中國人口13億,大馬華人只有700萬,我們的作家(半冬眠的也算在內)不足百人。馬華文學是雙重邊緣文學。用陳仲義的方式甄定經典,由于許多機制闕如,要選出經典近乎不可能。我寧願冒大不韙,獨力肯定一些作品,如有人“挑戰”我的鑑賞及評判能力,愈多人參與愈好,反覆推敲,經典說不定就瓜熟蒂落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