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齋.回基往事(三)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蘭陵齋.回基往事(三)

Posted by 蕭悅寧(寄自韓國)
“韓語情緣”系列·九



上一篇提到我在來韓短短幾個月內韓語水平突飛猛進,很有成就感。可惜好景不長,在升上中級不久后,我很快便遇到了瓶頸,覺得學習進度突然慢了下來。其實早在初級快結束時,老師就已提醒我們:從初級升上中級,進步飛快,但過后就會開始覺得停滯不前,需有心理準備。老師的“預言”果真靈驗!

在中級階段,發音、語調已定型,詞彙量繼續增加,語法也越學越多、越學越難。漢語主要靠語序和虛詞來表達各種語法關係,韓語的語法手段則為接在體詞后的助詞和附著于謂詞詞幹之后的各種詞尾。助詞較少,相對容易掌握,詞尾則非常複雜,尤其那些語義近似的詞尾,更是外籍人士學習韓語時的一大難點。

學校裡的語法課通常都是先講解某個語法成分的含義和功能,然后給出幾個例句,接著再讓學生做些替換練習或造句。只要造出來的句子合乎語法,基本上就認為學生已“學會了”。這是外語教學上的盲點,也是無可奈何之事。按照例句依樣畫葫蘆造出“合法”的句子並不難,但這很可能只是“一知半解”。要知道學生是否真懂,還得在具體語言實踐上加以檢視:平時說話或寫文章時,也能正確地使用某種句型,那才能算是真的懂了。



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能否完全掌握某個語法成分,往往取決于學習者的語感。如果母語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式,而學習者本身也意識到這一點,學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如果是與母語表達習慣相去甚遠的語法成分,那就唯有靠自己去培養語感了。語感的養成需要時間,但學校不會慢慢等你培養語感,老師必須趕進度,所以只能用一套評估標準來判斷學生是否已“學會”,然后趕緊接著教下一課。

那時候我對很多語法成分都只是似懂非懂,做習題幾乎都能答對,但那只是流于表面的“理解”,並未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力。所以,在平日說話或寫文章時,我都幾乎不用那些沒把握的詞尾,以免影響表情達意。即便如此,我還是得應付學校的考試,于是只好用死背硬記、反復練習的方法來應付,考試時也依然能名列前茅。

一直到后來念碩士班,韓文書籍閱讀量大增,這時很多以前沒完全“吃透”的語法成分,像是一個個被解開的謎團,讓我經常都有“頓悟”之感。有時走在街上,無意中聽到旁邊韓國人說的一句話,也會有如當頭棒喝:“啊!原來就是這個意思!”

最近在聽月瑚(Wolho)法師講《楞嚴經》,法師在開課時說的一番話,讓我留下深刻印象:“這部經我在僧伽大學裡講過很多次,每講一次都會有新體會。大家讀經遇到不明白處,無需鑽牛角尖、非要把它弄懂。能讀懂多少,須看現在的水平有多高。讀不懂的暫且放下吧。只要平日精進修行,將來再讀幾遍,自然又會有一番新體悟。”看來,學習外語,也應該要有這等耐心纔是。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