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吉園坵拆賣47年(系列六)(完結篇). 讓小園主有機會擁地 榕吉拆賣利多弊少
報導:藍勝忠
有人說,如果榕吉賣不成,今天的小園主不知身在何處,他們的人生歷程也將會改寫,不過更多人說,榕吉成功分段拆賣,對大眾利多弊少。
老榕吉坦言,雖然當年有人反對拆賣,但也有許多人贊成,因為拆賣才有機會擁有本身的土地。
47年來,榕吉除多了一些新街道和人事上的變動,各村落的場景並無多大的改變,尤其是園坵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物,許多還很完整。
最具震撼力的是發現英國人古墓,墳墓是在淡小路旁一家住戶后方的榴槤園被發現,村民掘出一塊刻有英文字的墓碑,碑上誌有“將軍”的字跡。
當年,居民在墓碑處挖掘時,卻無法找到任何棺材或屍骸,墓碑為何出現該處至今仍是個謎。
榕吉D區村長潘宥磬說,今天榕吉的公共設施已大有改進,將近100%的公路都鋪了瀝青,水電和電話通訊齊全,村子路燈通明,河流也經常疏通,水患風險大大減低。
1971年C3村大河氾濫
他指出,1971年大水災,榕吉C3村大河氾濫,靠近河邊的房屋只露出尖頂一角,整個村幾乎被洪流吞沒,抽水機房浸在水裡,村民被水困幾乎斷糧,是榕吉發展史上的大事件。
他說,榕吉分段拆賣在大馬歷史具有標桿意義,如果當年榕吉被大財團收購,歷史將會改寫,今日的榕吉也不會是這番面貌,每個小園主的命運一樣要改寫。
他回憶,當年他住在柔佛州莪瑪利園坵,聽到榕吉拆賣的消息,專程到來探視情況,當時進村不敢說買膠園,以免發生不愉快的事件。
譚汝莊:史無前例意義大
榕吉元老譚汝莊提出本身的看法說,榕吉分段拆賣在大馬的園坵發展史上是個異數,史無前例,無論是大馬或園坵歷史,除了榕吉,都絕無僅有。
他說,榕吉拆賣事件,沒有對和錯,只有意義上的差別和看法,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它是狹義的,但是從社會角度看,意義是重大的。
譚汝莊曾擔任榕吉多屆村長,90年代當前任村長梁顯榕逝世后接任村長至2013年,因新條例限制而榮休。
譚氏指出,榕吉拆賣是一件歷史事件,它涉及的不但是英殖民地政府在大馬發展過程中,由輝煌至沒落,南來華人在這片國土中的生活狀況,及參與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都歷歷在目。
他對榕吉人無論從事那一方面的工作,他們的努力都應給予肯定,因為榕吉的發展,多少都有他們的一份貢獻。
榕吉帶給人們驚嘆,也帶來希望,47年來,許多人曾在這片土地翻山越嶺,編織美夢,期待好景,歷史給予他們怎樣的啟示,小園主如冬天飲水,冷暖自知。
梁廣然:拆賣後工友失業
榕吉B區村長梁廣然說,榕吉拆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當年依靠園坵找兩餐的一群工友將帶來很大的沖擊,許多工友均失去工作。
梁氏說,根據勞工法令,嚴格來說,園坵是不能隨便拆賣的,否則,那大群的工友將被逼失業。
“政策要公正,施政也要公平,這樣才能取得平衡,不要忘記,社會上,窮人還是佔了大部份,社會不能忽略這群人。”
他說,社會雖然要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須取得更平衡點,更要照顧到另一群較不幸的人,否則,若失衡引起社會動亂,發展意義將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