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会有许多过客,校园如同小型社会,学子在成长路上懵懂前行,与同学之间的相处点滴显得弥足珍贵。毕业后虽为追逐梦想而各奔东西,但同窗情谊、对文艺的热情及感恩心,却不曾被岁月磨灭;凭着不灭初心,终有一日会重聚。
资深媒体人兼作家潘友来、音乐人周金亮,以及继程法师,同是1973年霹雳太平华联中学(简称华联)毕业班学生,他们毕业后分别在文字、音乐及佛学领域耕耘。
三个老同学在踏入花甲之年,因文艺而重新相聚,在获同学、校友及社会人士的支持下,筹款创立同窗文艺基金,并发挥本身强项,为母校及社会人文建设贡献绵力。
志向各异的三人在中学时期成为同班同学,并加入华文学会,共同经营校园文艺刊物《一片绿茵》。
周金亮忆述,潘友来求学时期就与文字为伍,出任华文学会主席,校园壁报乃至文艺刊物都有其痕迹,而他与继程法师担任华文学会副主席,三人同心协力带动校内文艺气息。
“我记得‘同窗文艺奖’最初(想法)由友来提起,‘同窗’的名称,也是他想出来的,是同学的意思。”
潘友来提起,继程法师从未出家前已开始创作,对文字的热爱不曾停歇,一投入就是数十年。
谈到创办文艺奖的渊源时,潘友来以“同学缘分”作形容。
饮水思源是优良传统美德,华联校友也是如此。校友以各种方式出钱出力,从兴建遮雨棚到图书馆,为母校提升硬体设备,但鲜少有人涉足软体建设,因此三个文字工作者萌起创立文艺奖念头。
鼓励于生活中思考与创作
该文艺奖(文学散文组)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席潘友来认为,校园是未来希望,人才栽培和人文素质都从校园开始,若能在此时协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都对学生成长及社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
“文艺奖办了八年,我们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方面,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激励课程,我们不只是给(优胜者)奖金,(优胜者)不是拿了奖就什么都不做,学习是持续的,我们希望参赛者持续创作,我们安排国内外游学,希望得奖者有机会和成功人士交流。另一层面则是社会建设的精神。透过文艺奖结合各方力量及正能量。”
“比赛获得长官认同,也有企业界的资源和翘楚,如作家和创作人担任评审,征稿期间也鼓励老师参与。”
两年一届的同窗文艺奖今年迈入第4届,每届都安排优胜者赛后到国内外游学,参观录音室、出版社及具有人文色彩景点,或接触大自然,鼓励他们从生活中思考,持续创作。
受冠病疫情影响,第3届游学团展延,将与第4届优胜者一起赴中国北京游学。优胜者在获得游学经历后撰写心得,与别人分享,藉此激励更多同龄人创作,参与此文艺奖。
推广中文创作平台
校园文艺奖将目标群体锁定在中学至大专先修班学生,是因为这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中文写作及歌曲创作能力。
这项比赛可以作为激励华裔学生,尤其华联中学生学习中文,亦藉此推广中文创作平台。
多数人未必能在在中学阶段掌握诗歌创作,散文创作相较诗歌没有格式上的局限,较好发挥,读者也能更好消化内容,用以鼓励学生创作的层面较大,符合创办文艺奖目的。
由于国内不乏各项小学阶段文艺比赛,同窗文艺奖执行委员会决定举办能推动青少年中文创作的比赛,并期许鼓励华联中学后辈参与中文创作。
中学生与大学生创作水平和实力相差甚远,因此该文艺奖开放让华中、独中、国中、统考班,以及大专先修班华裔子弟等能以中文创作者参加,目前不打算扩大参赛者范围至大专生。
重质不重量作品素质提升
奖金对参赛者而言是肯定及激励,同窗文艺奖的初衷是要激励学生文艺创作,同时确保投稿作品质量,以及学生人文及创作水准能有所提升。
有数量又有质量最为理想,但主办方强调文艺奖重质而不重量。
潘友来分享,创办文艺奖初期,奖金吸引不少参赛者投稿,在高峰期,散文收件甚至可达超出1000份,水准参差不齐,评审耗时耗力筛选作品,但如今参赛作品素质已提高。
今年共获来自全国11州属,52所中学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参赛,收件共两百多份,比往年少,但作品水准有明显提升,显示参赛者已理解文艺奖要求。
国中华裔学中文令人敬佩
第4届同窗文艺奖让主办方及评审感到意外的是,在国内普遍被认为中文学习环境较艰难的国民中学华裔生表现越来越好。
有些学生为学习中文从不言倦,有些参赛者因校内无中文教师可书写推荐信参赛,特地到其他学校找教师帮忙,如此精神让主办方感动。
潘友来提到,将教师推荐信纳入散文组比赛评分标准,是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文教工作,扮演带动学生以中文创作和投稿的角色。
由于参赛者是学生,创作题材主要围绕在校园、同窗情谊、亲情及个人成长,也有参赛者用特定物体比喻一些现象,或在作品抒发青少年在成长中的挣扎和感受。
本届文艺奖,来自华联中学的黄显惠表现亮眼,以《爱的源头》 在文学散文全国学生组及太平华联中学组,荣获优秀奖。
科技无法取代才华情感
发达科技或可辅助创作者修饰瑕疵,但人类的才华、创意及情感,科技无法取代,这正是创作及现场演绎歌曲的魅力。
同窗文艺奖音乐组前三名优胜者,须在颁奖礼当天现场演绎作品,让评审验证实力。
文艺奖执行委员会联合主席(音乐组)周金亮说,科技能帮助创作,但内涵、才华和创意不能,现场表演就能知晓演出者功力。
他透露,文艺奖音乐作品收件比散文少,大约有十至二十多份。因为歌曲的诞生不易,学生从零开始,自己谱写词曲、和弦、编曲,要完成一份可达参赛水平的作品需要时间、历练和努力。“创作过程是很孤独寂寞的,在还没进入这阶段前,你要去外面,去商场、大自然吸收养分。”
周金亮认为,同窗文艺奖创办至今,本届参赛者的创作最让音乐组评审惊喜。“整体水平都提高,以往可以预料参赛者的水平,但这一届最让评审惊喜。”第3届开始有所起色,到第4届,(参赛者)从写歌、编曲都到位,有明确表达方向,不跟风、有特色。”
参赛者用自身校园经历创作歌曲,让听众透过旋律感受创作者的情感;他们的歌曲脱俗,没有一味跟随潮流,也不具“商业”味,因此获评审青睐。
薪火相传推动文教事业
同窗文艺奖从创办迄今渐入佳境,执行委员会从过去经验作出改进,未来展望办得更有声有色,继续不忘初心。
潘友来及周金亮透露,文艺奖执行委员会不断检讨,文艺奖目前颁奖名额已逐步增至十五个,评审和执行委员会阵容也不断加强,希望不负社会一片善意,薪火相传,持续推动中文创作及社会人文建设。
周金亮希望,日后能争取更多入围决赛圈参赛者现场演绎的名额,物色更佳及更合适的表演场地,吸引更多观众到场支持,此时潘友来说道:“活动经费要对得起大众”。
创办同窗文艺奖过程中获得1973年华联中学同窗义不容辞支持,他们倍感欣慰。
岁月不留人,若要长期推动文艺及文化工作,就不能忽略传承的必要性,所以文艺奖执行委员会委员已不再只有1973年华联毕业生,未来希望开放给该校其他校友及华教工作者加入。
潘友来认为,正面事物自然会获得社会支持,进而传递正能量。周金亮补充,推动文教事业不能光靠说,要做出来,更要让人们看得到,才能达到薪火相传效果。
出自陶瓷艺术家陈愇焱之手的同窗文艺奖特制奖座,外形效仿太平湖湖畔闻名的雨树,寓意饮水思源,而奖座屡空空间如同窗口,代表放眼世界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