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 光環背后(2) 素人變明星?選秀篇(上)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娛樂專題 光環背后(2) 素人變明星?選秀篇(上)

文/娛樂組
圖/攝影組



千禧年開始,歌唱選秀節目幾乎是樂壇的流行新動向。

2002年,美國啟播《美國偶像》開啟了選秀時代。

2004年,中國開播首個歌唱選秀節目《超級女聲》,成功引起話題。



2007年,台灣製作歌唱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星光幫”成為華語樂壇新名詞。

自此,只要有華人樂壇就會有歌唱選秀節目,包括大馬。

然而,這股選秀時代出身的素人歌手能否一舉成名?

他們能走多遠?

選秀節目光環背后所隱藏的隱憂又是什么?

選秀節目培育很多歌手?

在馬來西亞,追溯最初的歌唱選秀節目是付費電視台辦的《Astro新秀大賽》,比賽為大馬樂壇培育出不少歌唱人才,如謝婉婷、黎升銘、張棟樑及林健輝等,都是因為比賽成功展開星途。

隨著2000年選秀節目開始盛行,免付費電視也開始製作選秀節目如2004年的《Malaysia Idol》、2005年的《絕對Super Star》、《萬中選一》、《超級天團》及《Pop Star》等。 目前經常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陳慧恬、雲鎂鑫、許亮宇及陳凱旋等藝人,正是從這些選秀節目“出身”。

然而,在極度缺乏資金製作唱片及宣傳的大馬樂壇,不約而同會出現兩種現象:幸運或有潛質的選手會被簽下,但不一定當歌手,也許被安排往其他領域如主持或演戲發展。不幸運的就會慢慢淡出幕前消聲匿跡。

就以部分成功踏入大馬娛樂圈的選秀歌手來分析,陳慧恬很幸運的被簽進一家經紀公司28 Stage,成為光良的師妹。而雲鎂鑫2006年參加《絕對Super Star》拿下亞軍后,曾為電視劇演唱插曲和片尾曲等,但作品不多,過后就一直在電視台及電台擔任主持人,等了7年,最近才發行個人首張EP。也是選秀出身的大馬電視劇小生陳凱旋,至今更是被電視台器重,戲劇一部接一部。

馬來西亞的製作資金一向有限,不但選秀節目越做越少,也因此局限了選秀歌手們的出路。近期除了八度空間製作的《非常好聲》、以發掘創作為主的《非常好歌》及已舉辦了18屆的《Astro新秀》,歌唱選秀似乎已開始“沒落”。因此,近期大馬的歌唱愛好者已經不再滿足于本地市場,而是開始向海外的歌唱選秀積極投靠,例如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中國好聲音》及《超級偶像》等。

像是來自大馬的陳永馨、胡慧儀、吳禹錡(Virus)及已經成發片歌手的李佳薇,都是因為這些海外選秀節目而有了知名度。

選秀比賽是最佳途徑?

並非每位選手都能幸運的憑著選秀節目踏入娛樂圈這門檻。還記得第2屆《Malaysia Idol》的冠軍李桀漢(當時名為李吉漢)嗎?當時幾乎所有大馬華人甚至友族都知道這個名字,然而現在回頭看,不管是李桀漢或是首屆《絕對Super Star》冠軍黃俊源、亞軍陳詩莉、2004年《Astro新秀大賽》冠軍吳國菲等,都幾乎成為人們“遺忘的好聲音”。

就這一點看來,選秀節目固然是踏入娛樂圈最直接的門檻,但也有可能被現實拒于門外,成為一圈遊的“即食歌手”。

在大馬海選區被“萬中選一”成為大馬代表去參加中國選秀《中國好聲音》的吳禹錡(Virus),曾經參加過《Pop Star歌唱大賽》及《華語星光大道》。以本身經歷談選秀比賽,她認為選秀節目是最直接的舞台,“有些歌手是發片后才讓大眾看見,反而讓人覺得有些無法觸摸,有些距離,但相對的,比較不會像選秀歌手廣泛的受到網友或觀眾的惡言批評。”

2002年《Astro新秀大賽》冠軍張棟樑也認同,電視錄影的比賽是給素人發揮的舞台,如果沒有類似的歌唱比賽, 不管是唱片公司或歌唱愛好者,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和力氣去尋找這些舞台展現自己。

但是,對于如今氾濫成災的選秀節目,每一年、每一屆乃至每一台都有的歌唱選秀比賽似乎也成了娛樂圈其中一種文化模式。華語樂壇教父李宗盛就不太認同這股風氣。

他最近接受大馬媒體訪問時,直接批評現在有太多光怪陸離的選秀節目,也看不慣很多人想藉憑選秀節目快速躥紅,得到關注,和娛樂圈沾上邊。

他以個人品牌“李吉他”為例,“‘李吉他’在全世界都受到認同,但我卻從來沒在台上講過自己是‘李吉他’的老闆,反而是‘李吉他’秉持的精神得到許多人的關注。”直接給想憑藉選秀比賽而迅速走紅的選秀歌手一個當頭棒喝。

確實,台灣資深音樂人黃國倫直截了當說明“素人變明星”不是那么好當的事,“第一,演藝圈不是那么好混,絕對不是素人們認為的‘噢,我來唱歌就可以當明星’這么一回事。”夢想是一回事,實現夢想需要很大努力和代價。

素人發片前途一片光明?

是時代的變化,造成了如今樂壇“快而狠”的歌手發片模式?

縱觀10多年前,所謂的歌手都是幾經磨練,經過多少個培訓,被唱片公司“雪藏”多少年,才正式出現在觀眾眼前,例如梁靜茹當初被樂壇教父李宗盛簽下后,也是隱藏了近3年才“面世”。曹格加入當時的滾石唱片也是被安排在公司里“打雜”,頻臨放棄卻依然咬緊牙根撐下去,才有如今的成就。

大馬資深音樂人管啟源就說,以前做唱片需要很長的時間,從找歌手、歌唱訓練和心理建設,一般都要花上一兩年的時間。撇開歌唱技巧不說,單是心理建設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像梁靜茹,她當初和李宗盛簽約后的3年幾乎都沒事做,在錄製和歌唱技巧方面或許具備條件,然而她初到台灣根本無法適應台灣的娛樂圈生態,所以這3年就被丟在那里慢慢‘磨’,等她心理適應了一切,才慢慢被推出市場。”

然而,選秀歌手就沒有這個過程。從比賽到結束,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別說觀眾難消化,連選手本身也容易迷失自我。“選秀節目確實是素人踏入娛樂圈最好的捷徑,因為可以馬上被看到。但是有些人的聲線注定就是要唱搖滾,選秀節目的製作單位卻偏要歌手唱R&B,作為素人有時候你能給的就只有這么多,卻要被撐那么大,沒有經過那段磨合期卻被要求做那么多,連選手自己內心被破壞了也不知道。”

以前,唱片公司願意相信自家捧出的歌手,即使第一張唱片不賣,會再想辦法和策略讓歌手的第2張唱片大賣。

但如今,唱片公司要“打鐵趁熱”,趁選秀歌手還有人氣就迅速找製作人幫忙發專輯,同時觀察市場的接受度。但根據管啟源的觀察,選手的再高人氣,往往無法反映在其唱片銷售數字,“畢竟選手和唱片公司感情不是很深,如果第1張不行,那就再看咯!”

他也一針見血道出10年前和10年后的唱片模式,“梁靜茹剛好生在唱片公司會相信歌手的那個模式時代,若她今天參加選秀比賽贏了第1名,發了第1張專輯不行,那就完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