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影 顧左右:游走星際銀河間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顧影 顧左右:游走星際銀河間

史丹利古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閃靈》(The Shining)在1980年代公映后,有不少影評人視為失敗作,勸導企圖為它翻案者,別把古柏力克的影片都當成奇花異草來研究。事隔多年,此片的地位雖然比不上甫面世即成經典的,另一部同樣由他執導的1970年代《2001年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但也提升了不少。



不管空降經典經過時光的磨洗,有沒有褪色,或者聲譽日益隆盛,《2001年太空漫遊》肯定影響力深遠和路遙知馬力。克里斯多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新推出的作品《星際效應》(Interstellar),根本是《2001年太空漫遊》的更新補充版。

相對古柏力克的哲理式,不注重故事細述的片子,諾蘭的電影易懂許多;即使片中好些科學理論,一般觀眾不見得完全搞得清楚,編導也已努力嘗試作出深入淺出解釋。無疑的,它的商業化包裝,遠比古柏力克成功。

面對珠玉在前的《2001年太空漫遊》,諾蘭無法成為另一個電影美學原創者,不過《星際效應》的出色,卻夠格為科幻電影類型樹立師承優秀傳統,美學再跨進一大步的新標竿。



除了師承古柏力克的作品,諾蘭對“時間”與“記憶”主題迷戀的風格特色,如果說未受過法國阿倫雷奈(Alain Resnais)電影的影響,也該歸類于擁有“創作氣味相投”的導演。

雷奈完成于1960年代的《去年在馬倫巴》和《廣島之戀》,那種遊走于現在、過去(記憶)、未來(想像)間的意識流,除非對藝術電影經典不感興趣,否則恐怕很難沒觀賞過吧?尤其諾蘭擅長于這方面的創作感應,《星際效應》的后面部分,就充滿了這種敘述的趣味性。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