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進村發展基建  村民期待提升生活(下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政府進村發展基建  村民期待提升生活(下篇)

報導:許雅玲
圖:主辦單位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走進峇卡拉蘭,4天3夜的旅程,兩個白天在塵土飛揚的黃泥路上顛簸,看到的不多。

幸好,遇到81歲的民宿主人達卡巴蘭,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不一樣的峇卡拉蘭。



然而,就算自給自足,村人期望政府走進峇卡拉蘭,發展基礎建設。

峇加拉蘭(Ba’kelalan),一名取自當地的Kelalan河,而Ba在弄巴灣語則代表稻米;至于“弄巴灣”(Lun Bawang)的意思,則是“住在山地的人”。像達卡巴蘭,本身便是峇加拉蘭第五代的弄巴灣人。

雖然,峇卡拉蘭交通不便,與世隔絕,卻得天獨厚:迷人風景、肥沃土地、涼爽氣候;這裡的高原蘋果、高原水稻和水牛養殖,都相當著名。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這裡竟然得以生產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質──高山鹽!村人才不必耗費高運輸成本,運載低價食鹽入村。

村人是如何發現高山鹽?老人家說,村人看到猴子掉落溫泉,爬上岸邊,毛髮上都是白色亮晶晶物質。就有村人好奇沾來吃,馬上喜出望外:這是鹽!

看在很多外人眼裡,高山鹽值得進行大規模的商業操作。可是,一大堆的鹽就靜靜地讓居民不願聘請印尼外勞,寧願一整村人合作生產一整村人所需的鹽分。

水電自給自足

把眼光從高山鹽移開:村民用電來自各自的發電機,食水則是儲存在大水箱裡的山水,電訊聯繫嚴重匱乏。一走進峇卡拉蘭,便得和網絡世界說“再見”。

自給自足,是峇加拉蘭的優秀文化和特質。

“2002年,我到澳洲探訪在布篤奴長居數十年,告老還鄉的澳洲朋友。他告訴我:小河建大水管,注定失敗,但是,以布篤奴的天然條件,何不考慮建立微型水利發電設備?我們立馬參訪5個微型水利發電設備。

返砂后,達卡巴蘭便向政府官員提出建立微型水利發電設備的建議。官員僅表示:你去進行,我們再觀察。

達卡巴蘭馬上邀請澳洲工程師,前來觀察布篤奴的河流和周遭環境。兩年后,布篤奴建成第一座微型水利發電設備,輸出能力可達7千瓦,足夠供應民宿電力需求。

“民宿的微型水利發電,6年內沒有發生故障。這讓政府有信心跟進。目前,政府已在6個村落建了6座微型水利發電。”

雖然,村人自給自足,可是,政府不走進來發展基建,這就非常說不過去。

“我們非常期盼有一天,可以像城市人,付費使用水電服務。”達卡巴蘭說。

希望村中建立中學

有人說,1930年代,峇加拉蘭人開始信奉基督教。也有資料顯示,1950至1960年代,英國衛理公會的宣教士,來到砂拉越,包括峇加拉蘭宣揚宗教,同時提供教育醫療等服務。

可以確定的是,1952年,19歲的達卡巴蘭,離開父母身邊,到老越接受教會提供的教育。

“畢業后,有的同學返鄉辦學,而我選擇成為一名牧師,在東馬服務。20年后,我才回到布篤奴,回歸田園生活。”達卡巴蘭說。

人口不多的峇加拉蘭,栽培出不少大學生和專業人士。達卡巴蘭的家族,便有不少醫生和律師。

“1960年代,東馬和馬來半島組成馬來西亞,村子亦有了第一間政府小學。在此之前,都是由村人合資僱請印尼的老師,教導小孩讀書識字。”他說:“今天,我們希望政府可為4間小學的學生,建立一所中學,那么,年幼的孩子不必離開父母,到城鎮升學。畢竟,沒有父母照料,孩子最終輟學,一事無成。”

自豪兒子為村人貢獻

2004年,達卡巴蘭的長子扎森沙蓋醫生,不幸在一起直升機墜毀事故中喪生。

“如果他還在,峇卡拉蘭會發展得更好,村民都很愛戴他。”思念兒子的老父,意味深長地說。英年早逝的醫生,生前官至州部長--負責基建及交通事務。

訪問現場Apple Lodge,是峇加拉蘭第一間民宿,是在扎森鼓勵下創設的,目的是讓考察的政府人員和旅客,有個舒服的歇腳地。

實際上,達卡巴蘭的二兒子馬當達卡,比哥哥更早從政。扎森沙蓋醫生逝世后,村人希望弟弟代替哥哥,競選州選舉。可惜事與願違,扎森沙蓋的秘書代替他出征,在第10屆州選舉,敗給公正黨候選人。

雖然沒說出聲,但這名父親是非常自豪已故長子為村人做出的服務貢獻。

陸軍助修路帶來方更

1960年代以前,村人徒步穿山越嶺到達老越,需要12天。

后來,伐木商開闢山路,讓山大王運載樹桐。塵土飛揚的山路,開始出現四輪驅動車的痕跡。

“大雨滂沱的日子,山路嶇崎不平,到處都是坑洞。孤身上路的四輪驅動車,一旦深陷泥坑,便只好露天過夜,等待天亮被經過車輛援救。因此,村民都是數輛車子一起出發,互相照應。”達卡巴蘭說。

村人向政府要求:我們需要好一點的山路!納吉首相秘書親自飛來,“顛”了一個白天,晚上才到達峇卡拉蘭,親自領教山路難行。后來,中央政府撥出40億令吉,

“撥款不是要建柏油路,而是整修從輪魯彬(Long Luping)至峇卡拉蘭共76公里的路段,避免車輛深陷坑洞。感謝皇家陸軍部隊,用凝固和穩定土質的技術來建路,要不然,撥款只夠鋪好一半路程。”達卡巴蘭。

山路建好四年后,4至6小時的顛簸車程,還是足夠讓城市人吃盡苦頭。

高原蘋果深受歡迎

1975年,達卡巴蘭的弟弟安德魯巴蘭,出席印尼一場蘋果座談會,帶回10枝蘋果樹枝,在住家后院培植,可惜開花不結果。直至1983年,村人總算成功種植“像樣”蘋果,遲至1991年,園主才享受蘋果收成的美好滋味!

雖然,印尼品種蘋果,無法媲美外國入口品種,但一公斤14令吉的高原蘋果,獲得美里、老越、亞庇等市場的青睬。可惜,去年,果園工人返回印尼,一去不復返,果園不獲照顧,19年的果樹凋零,果實全壞掉。今年,園主捲土重來,11月,蘋果樹打花,現已結出可愛果實。

“一顆果樹,豐盛期可結400果實。我計算過,5至10公頃果園,便可供應全馬蘋果需求,非常值得發展。”老當益壯的達卡巴蘭強調。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