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裏的虛與實‧陳慧文:視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記憶裏的虛與實‧陳慧文:視野

這一年多來我發現,給學生一個視野,也是老師可做的事。



視野有多重要?我發現,有時候學生懶惰,是因為沒有足夠對一個學科的視野,導致他覺得:人生就這樣了,我就這樣過我的日子就好了,不需要向前衝。我不知道其他學科怎麼樣,至少在學習語言的領域,我是這麼認為的。

現在學中文,學生口中所謂的“中文現在很重要”、“學了中文可以去中國經商”,我覺得這只是人云亦云,他們口頭上說說,心裡並沒有真正去體會有多重要。也許,也沒有在感性上見識到有多重要。他們把中小學的那種應試習慣和觀念帶來大學,來上課也只不過為了應試,只想學幾句。

為了滿足學院的規定而被迫註冊兩學期的中文,哪怕在第一學期就已經是“文盲”。如今中文課有點像大學裡的英文課,學生素質參差不齊。當然,英語因為是必修課,英文老師是更不容易了,他們有時候要面對的是好一些重考好幾次大學英文的學生,相當難教。



也因此,我的同事也在課堂上播放一系列《快樂漢語》短片,故事主角是一個叫蘇珊的洋人女生,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同事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知道,現在很多外國人都會說中文,提供一種見識。我也曾在中文第二級的課堂上,用谷歌地圖給學生介紹大中華地區,講一點中國和港澳台的關係,我問過他們,他們都表示沒涉略過。

我告訴學生,不要以為學中文只可以和馬來西亞華人練口語,因為中文世界是很大的,認識一下大中華地區,體會一下中文的廣泛用途。如果這樣的介紹,可以讓他們對中文真正由衷地產生一點點興趣,也就足夠了。

我和學得比較好的學生交流過,發現他們在正式報讀中文課之前,已接觸過中文,他們和華人朋友學口語,建立了一些信心。我才發現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欠缺的是視野。

畢竟,功利的理由有時候不足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動力,對于還未出來社會工作的學生而言,“去中國經商”這種理由太抽象。學一種不是必修課的外語,還是要有一些感性的理由,才有學習的動力,例如好朋友是該外語的母語學習者、對該文化感興趣、自身和該文化有關係。因此,我打算有時間的時候,製作一份中國伊斯蘭教的簡報,希望為學生提供一個視野。

喜歡文學,喜歡聽故事,喜歡記錄生活。目前在大學教導中文作為外語,總覺得自己在摸著石頭過河。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