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矿是金属,不能只采不炼,熔锡工业早期都附属在锡矿业,后来因为市场需要分工才独立出来,成为我国最早的加工业。槟岛曾经拥有一间全世界最大的熔锡厂,它在1898年由华人锡矿家李振和创办,坐落在乔治市柑仔园路73号,起初叫“成记熔锡厂”(Seng Kee Tin Smelting Works),最先采用欧式先进提炼法,以反射炉取代传统的风炉加煤炭,是当时全球首间采用此设备的熔锡厂,厂内其他机器都由煤气发电驱动,堪称熔锡业的先驱。
作为槟城第一家现代化的华人工业,成记熔锡厂雇佣过百名工人,专门收购来自霹雳近打谷以及雪兰莪巴生谷一带的锡砂,再加工提炼输出国外。李振和凭此致富,广邀其他华商入股,于1907年重组成“东方熔锡厂”(Eastern Smelting Company,ESCOY),成为一个拥有董事局和分工部门的公司。
李振和熔锡致富
随着英国人在霹雳州发现更大的锡矿,李振和决定把股权转让给当时担任霹雳参政司的Ernest Woodford Birch,让他成为公司主席。
在英国人带领之下,东方熔锡厂除了收购国内各州的锡砂,同时也收购来自泰国和缅甸运来的锡砂,熔炼出来的锡被称为“海峡锡砖”,质地优良,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扩充后的东方熔锡厂规模据说是当时全球最大,还特地铺设铁轨把货物通过小型火车运送到海墘码头,每天都可以看见工人在搬运闪亮发光的锡砖。它与另一家更早成立的“海峡贸易商行”共同主宰全球锡加工市场,由于两大熔锡厂都位于槟城,这里每日的交易量奠定全球的锡价。
整条火车路 消失地图中
在发展洪流下,一座建筑物消失也许并不稀奇,但整条路从地图上消失就值得一写,说的是老槟城口中的“火车路”(Gladstone Road)。
众所皆知槟岛并没有火车川行,但又何来火车路之说?原来当年位于柑仔园路的“东方熔锡厂”(如今的槟城时代广场所在)曾经铺设铁轨,从工厂利用小型机车把货物运载到海墘码头,途中经过这条繁忙的街道,每天来回好几趟,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个路名,即使后来该服务在1957年元旦日终止后,铁轨被拆除,“火车路”还是挂在居民嘴边。
英文路名Gladstone Road则取自英国19世纪的四届首相William Ewart Gladstone之名,这条路是英国殖民政府首次把乔治市范围扩大至港仔墘运河(Prangin Canal)以外的时期,清理河边亚答屋后开辟出来的道路,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而开始店屋林立,成了市中心的商业区。这条路的正确位置是在两个不复存在的交通圈之间的一条直线,一端是著名的乔治市入城地标“五盏灯”(Magazine Circus,如今加马前面的交叉路口),另一端是社尾交通圈(Carnarvon Circus)。
1980年代初期,随着光大发展计划而彻底从地图上消失,只留在老槟城的记忆中。
工友接触粉尘肺损伤
锡的生产过程包括提炼前处理、焙烧、熔炼、精炼等辛苦繁重的工序,厂内的工友在生产作业中难免会接触各类粉尘,往往造成肺损伤,为家庭和经济发展牺牲健康。
占地广大的东方熔锡厂一直是槟城乔治市的地标建筑,根据老槟城陈焕章的回忆,该工厂一般上把提炼过后的锡渣弃置在联邦戏院后方,以及体育场旁边的空地上,这类锡渣呈黑色泥土状,他还曾经捡回家收藏。后来听说国外有工厂回收这些锡渣,一度引起不少市民前往捡拾。
老家就在熔锡厂附近纽冷一带的建筑师黄木锦,分享儿时常见的画面,每天接近中午时分,这里的天空就会因为熔锡厂排放的气体而变成一片深褐色,空气中充满难闻的味道。
锡价1985年崩盘
实际上这些锡渣和排放气体都有可能带有辐射性物质,但由于当时缺乏环保意识,没有条例管制这类环境污染,附近居民只好习以为常,如今看起来确实匪夷所思。
随着锡价在1985年崩盘,东方熔锡厂因为不堪亏损而两度易手,但始终无法扭转劣势,最终于1998年停止运作,工厂旧址成了乔治市市区内最大一块废弃之地,最后由地产商IVORY买下,发展成今时今日的槟州时代广场商场与公寓。
相关新闻>>会员文:锡家年华(第1篇)|大马曾是最大锡产国 采出一世纪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