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之歌(第一篇).船頭是森州運輸命脈 英殖民時代設施齊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碼頭之歌(第一篇).船頭是森州運輸命脈 英殖民時代設施齊全

報導/攝影:陳春明
在久遠時代,交通不便,人們出遠門或運送貨物,很多時候要依賴水路。



馬來西亞的海岸線、大江小河,成了人們的通路。

繁華的市集或民住地,也倚著碼頭或渡頭而興。

物換星移,在交通便利、通訊發達的今天,水路交通已式微,許多碼頭或渡頭的繁華也只剩下流光片影,供人緬懷。



森州寧宜船頭,就像個沉睡中的小鎮,沒有熱鬧的街景,沒有欣欣向榮的商業中心,對于森州年輕一輩而言,他們可能只知道我們所喝的水來自寧宜河,卻不知沿河有個叫船頭(Pengkalan Kempas)的小鎮。

位于船頭的碼頭,可說曾經風光一時,雖然它現在已由燦爛歸于平靜,但這個擁有逾百年歷史的碼頭,卻曾是森州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據點。

回顧它的由來,讓多少人驚歎,這個地方是龍的傳人南來森州謀生時著陸據點,先輩在此流下無數拼博的血汗。它也是當年水路商務往來的重要碼頭,森州主要經濟活動,都是靠這個碼頭運輸貨物。

海關柱子成歷史佐證

在英殖民地時代,船頭碼頭的設施齊全,設有海關、移民局、警察局,而船頭小鎮也非常熱鬧,還有鴉片館、娼妓活動、椰花酒舖盛行,熱鬧非凡。

在歲月的洗禮下,如今,碼頭只留下一根百年的海關柱子,成為歷史的佐證。

寧宜船頭華人居民協會與森中華大會堂,也在該木柱處豎起紀念碑,命名為“華族先賢登陸遺址”。

說到船頭碼頭,另一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2003年全國華人文化節輪值森州舉行,當年5月1日勞動節,文化火炬從馬六甲三保山傳到寧宜船頭碼頭為起跑點,更加說明船頭碼頭,是華人從中國到來森州最先落腳處。

文化節火炬以船頭碼頭為起點,蘊含著不平凡的意義。

垂釣客去處

經歷時代的更迭,今時今日的船頭碼頭一片寂靜,看不到發展的痕跡。

如今,船頭碼頭是垂釣客釣魚蝦的地點。碼頭河流兩旁有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訪客可以欣賞白鷺和夜間觀賞螢火蟲,有時還有機會一窺出沒的鱷魚。

波德申市議會早期為了讓碼頭回復昔日光輝,曾多次重建碼頭,私人界也耗巨資購買兩艘快艇,供載遊客欣賞白鷺、鱷魚及夜間螢火蟲。

經過大事宣傳,旅行社早期也曾安排不少遊客前來,可是好景不常在,隨后遊客漸慚減少,如今除了每逢週日或假日可以看到釣魚人士到來碼頭釣魚,平時人潮少之又少。

居協主席:拼湊歷史畫面不容易

寧宜船頭華人居民協會主席葉順禮指出,該會在2003年獲得森州中華大會堂來函,要求在船頭碼頭舉辦文化火炬行及在寧宜區聯辦千人宴。

他說,該會當年給予配合並尋找資料,找人去細說船頭的歷史,並從老船頭口述記憶片段,拼湊歷史畫面,過程不易。

船頭育華華小董事長黎景文指出,船頭碼頭具有歷史價值,從歷史記載,當年碼頭是最熱鬧的地方,已逾百年歷史。

他指出,船頭華小早期名為“華僑公立學校”,在街上雙層店屋樓上充當學校,在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后,在當地已故數位華校老前輩發動建校,才有今日的船頭育華華小。

吳紹欽:當年唯一碼頭

居民吳紹欽(退休人士)指出,森州當年運載錫米,從船頭碼頭運到馬六甲或新加坡等地,包括來自晏斗、蘆骨與芙蓉的貨物,可見船頭碼頭是當年州內唯一重要碼頭。

他說,隨著波德申碼頭的啟用,之后又發展火車運貨,船頭才漸漸走下坡,演變成今天的沒落,只能留下歷史痕跡。

他說,除了船頭碼頭,當地有間百年公市和專賣椰花酒的店舖,是英國人統治時代所建,因英國政府大量引進印度人到園坵工作,該椰花酒店舖早期專做印度人生意。

這也形成今日的園坵以印裔居多,在英軍撤退,椰花酒店舖便停止營業,現今保留其原有外型,政府把它重修后,出租給巫裔經營飲食店。

馮增發見證發展歷史

船頭育華小學前董事長馮增發(退休老師)在船頭出世,退休也在寧宜華小,見證了船頭的歷史。

他告訴《中國報》,船頭碼頭當年是森州經濟動脈,所有物資都是從碼頭靠岸,早年街上只能以牛車當交通工具運載貨物。

“英國人這里騎馬代步,華人都靠步行,在那個年代,誰有腳車,已十分了不起。”

他說,英殖民政府當年大量引進中國和印度的勞工到園坵工作,也是從船頭碼頭靠岸,如從中國乘船到來這裡,短則20天,若風勢不好或天氣不佳,甚至要超過1個月才能抵達目的地。

他指出,其父母當年也是先后從中國來到船頭,據他們說,船頭是在一個世紀前開發,1910年漸步上軌道,1920至1930年代是高峰期。

“當時百業興旺,碼頭繁忙,直到日本入侵我國,輪船才停止運貨到碼頭,船頭從此停滯不前。”

年輕人外流佳節才熱鬧

由于年輕人都往外流,船頭小鎮只有過年過節才見熱鬧。

目前街上老店只有一間茶餐室、兩間雜貨店,其余為民宅,有者更是人去樓空,部分建築搖搖欲墜。

在街尾是船頭育華華小,早期學校是建在一間店屋2樓,校名為華僑公立學校,后來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已故吳太山、呂文菜、呂山、蔡振碧及宋晉文等一行約20人,發起在現址建校。

基督教堂92歲了

為了維護船頭歷史資訊,當地一群志願者及團體領袖默默把一份遺跡留存下來,以作傳承。如距離鎮上不遠有一座基督教堂,保留著十三世紀德國南部典型桁架建築的原有設計,已經有92年歷史。

在數年前,在芙蓉一間基督教堂理事協助下重建該教堂,並把原有建築物保留下來,如今還有教徒到那兒祈禱。

在基督教堂對面馬路,有一個大馬最古老的伊斯蘭堎墓,據歷史書記載,該墓是馬六甲王朝時代宣傳伊斯蘭教義的宗教司賽阿曼馬芝努之墓。

在墓旁還有數個不同形狀的石頭,自公元一或二世紀時已存在至今,是旅遊局大力推荐的景點之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