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马中建交50周年,庆典欢腾情长。中华文化浩瀚精深,开枝散叶,马华文学即为其中一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形容说,“情谊深远,切水不断”。他是在接待到访的马来西亚同窗文艺奖游学团时,赞赏千山万水之行,文学朝圣的精神!
北京的鲁迅文学院是作家朝圣殿堂。大堂楼墙是一位又一位前辈作家画像,有鲁迅、茅盾、朱自清、巴金、冰心等等,每一个名字都叫人心生敬仰,感受着文学脉动。5月30日这天,同窗文艺奖的游学团一行人,走经此处、走入鲁迅文学院大教室,心中又是振奋又是激动。
大教室内举行座谈会与交流,精彩纷呈,双方参与者本身就是一束耀眼光芒;马来西亚游学团成员是同窗文艺奖的获奖者,分别来自槟城、霹雳、吉隆坡、柔佛,以及远赴新加坡、北京、上海深造的青年学子。而中国方面更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以及约50位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高研班学员;实是中国各省市作家荟萃,满堂生辉。
中国文学浩瀚精深,从古诗词到新文学跨境、跨时空传播,千山万水之外开枝散叶,马来西亚华文文学(马华文学)即为其中一支,迄今一百多年。马华文学发展路途艰辛,早年许多中国文豪过境或落户,都曾带动文风有所激励。
这趟北京游学之旅,远道而至是一心“朝圣”;中国作家协会接待交流,更有“接迎”以传道授业心思。马来西亚文艺青年满载而归,薪火“传承”寓意义深远。游学团团长潘友来说:“中国作协以实际的行动,会面交流,让海外的文学工作者感受到莫大鼓舞,很大的一种肯定!”交流会触及多项核心议题,例如文学的本体论、接受美学、文类异同、文质之辩、科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马方随团老师还有报馆编辑邓月璇与青年作家丘凯文,先后简介了马华文学处境、创作历程与北京经验。潘友来讲述社会团体民间力量,守护及发扬马华文学的精神,例如隆雪中总举办的马华文学奖、《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以及四十多年赞助百万的双福文学出版基金。邓月璇则介绍了华文报章的角色,长期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培养出许多优秀作家及作品。
文艺青年感受动力
青年作家丘凯文,从马来西亚到北京的大学深造,得以深入中国文学殿堂。他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例说,一位文艺青年的养成很多时候不是靠课堂上的滋养,而要借助自我的寻求。丘凯文将马华文学作品比喻作“石缝开出的花”,呼吁在场作家多多关注与支持马华文学作品:“毕竟它们都是走了很长的路,才能来到大家的面前”。
同样身在中国深造的文学组得奖人邱然,是在上海复旦大学修读新闻学。她形容这次与北京“重逢”,别具意涵。自己曾选修中国现代文学课,窥其精深博大,内心向往。这次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亲会文坛诸家、感受创作动力,实是一次“朝圣”的旅程。
文艺青年的成长过程,都有着自己美丽记忆。文学组的姚柔恩,注意到了北京的银杏树。因为早期习作中,曾凭想象写过银杏树的文章,被母亲评说生动度欠奉。这次来到北京,多年前课本上的银杏树与眼前真实的银杏树,恍然重叠,有着无法言喻的触动。同组的陈楷恩,自述出身于小乡镇,来到先进北京城,她觉得自己化身了铁凝作品《哦˙香雪》中的女主人公——香雪。在这篇小说中,身处台儿沟的香雪愿意用40个鸡蛋换取自动铅笔盒;陈楷恩感觉自己与香雪一样,对于发达文明有着同样的向往与憧憬。
文学是人心的探索
游学团员们的许多提问,中方作家则以广厚的经验与学识回答交流。诗词歌赋,传唱久远,学音乐的陈礼贤、洪天恩、马宝玮不忘追求文字境界。陈彦回应有关文字的掌握能力,就是“四字真经”:多看、多写。女作家陈书缘与马芯宜对接,谈说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她分享自己在作词时会链接故事、在写作时会听音乐,音乐与文学犹如“两条腿走路”,两者在艺术底层上有相通的地方。
邱然进一步探索“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差异;陈彦答说文学需要处理更为“深层”的问题,剔除新闻的“表象”。胡邦胜跟进提醒年轻写作人,需向社会科学等学科学习,增进认知能力。当姚柔恩问道,不同时期的个人认知,去解读一部作品的内容,是不是时常会有错漏或有偏差?陈彦以自己阅读西方文豪莎士比亚作品的经验为例指出,伟大的作品,必然会让读者在不同年龄层,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常读常新。
国际上火红的ChatGPT等等人工智能,也介入了作家议论当中。到底,人工智能科技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柠檬羽嫣与程云峰不约而同地指出,人工智能只能处理程式化与套路化的初阶工作,但文学对于“人心的探索”,对于情感、哲学的思考,那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
诸家均有同感,文艺创作大多源自于内心的悸动。女作家修新羽以“乡愁”为关键词,指出新一代的写作人往往都在出走。身处异地总有不适应的地方,而文学就是从这种刺痛开始。北京城是很多人的寻梦园,爱恨得失衍生出甚多伟大作品。
马华文学坚守主体性
从创作火花谈到文学格局,胡邦胜作为一位阅历丰富的文坛大员,深有期许。他勉励作家们推广视野,并强调了弘扬亚洲价值观与马华文学主体性的重要性,说道:“华文文学应走出欧美中心主义文学观的藩篱,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其独特的声音。”席间,来自广西文艺界的祁守仁也分享了自己对于马华作家的阅读经验,包括有黎紫书、黄锦树与贺淑芳的著作,印象深刻。
这一场中、马文学座谈会,不仅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现场探讨文学堂奥的同时,也凸显了非一般的友好邦谊。1974年的5月31日,两国正式建立邦交。陈彦指出,正值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能在北京相聚,意义重大,“中马是休戚与共的友好邻邦,传统友谊“切水不断”。放诸当代文学场域,两国的文学交流亦不绝如缕。
马华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支,自有其独特精神与风貌。中国文学作为发源圣地,以开放的心胸对待海外同道,激励文学天地百花齐放,令人赞赏。同窗文艺奖游学团到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时,更能感受到多一分鼓舞,因为在文学馆的名家墙上,看到了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的简介,看到了勤奋耕耘的一份肯定与认同。
黎紫书今天成就,是从年轻时期就勤奋创作的累积,是后进学习榜样。游学团的青年学子均是20岁之间的高校生或大专生,是未来时代的生力军。陈彦赞赏说,“文学要有希望,要有梯队,要有年轻人来接续”。他勉励同窗文艺奖的获奖者能够用眼、用心、用情来观察社会,同时体会发展中的中国。席间,作家象小强捧着厚甸甸的《西京故事》赠送给青年学子,此书作者就是陈彦,他说:“这本书写的是“年轻人奋斗的故事”,切合同窗文艺奖的精神。“
胡邦胜为座谈会做作总结时,进一步呼应陈彦的勉励,希望年轻一代的写作人,继承中、马两国作家之间的传统友谊和深厚感情,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友好交往,采摘时代风景,创作丰富内容。
“展现青年一代作家的风采,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更多精彩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