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很多人很担心加工食品,甚至担心到“杯弓蛇影”程度!
直接讲答案,其实我们需要避免的是那种过度调味、过度添加剂的加工食品,而不是单纯地看到“加工”就怕。那种“废话营销”只是为了制造恐慌,进一步促进“需求”罢了。
不然,试细想看看,其实将食物切开,是不是也是一种加工?将食物煮熟,是不是也是一种加工?包装也是一种加工?
如果只要是加工的就不吃,那基本上就只能“生吃”罢了,而且连洗干净都不行。
本质才是重点
事实上,我们要看的是食物本质!
比如有顾客问我:“薯饼、薯条可以吃吗?它们是不是加工食品?”
好,薯饼和薯条都是马铃薯做的,当然可以吃,只要注意它是碳水食物就可以了,还有吃的时候有没有沾其他酱?沾了会不会重口味?
那饼干呢?饼干也是一种碳水食物,重点是饼干有没有其他添加?比如饼干上是不是洒了一层糖?这种饼干是我觉得最“神奇”的,饼干本身没问题,但这种肉眼可见的糖吃太多的话,问题更大。
这时候有人就会说:“噢,不要太敏感,我们讲的是不要吃高度加工食品!”
这样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其实想想也不对,什么叫高度加工?什么叫轻加工?之间有没有一个界线?其实是没有的,随“那些人”讲罢了。
例如,培根高盐又是腌制品,还有亚硝酸盐,这算是高度加工吗?
关注量
培根的加工处理是没大问题的,重点是“吃过量”,比如一天建议腌制肉品不超过20克,一片培根就大概是20克,每日吃一片就好(通常那种加培根的汉堡,也是用一片折成两半罢了),或是退一步来说,只要不是每天都吃,比如一两个星期吃一次,偶尔放纵一下,吃超过2~3片是可以的。
其实,就连加工肉品中最让人诟病的亚硝酸盐,也不完全是坏东西。在肉制品中,它能起到抗菌作用,又或是芝士在熟成发酵中,也会产生亚硝酸盐,但部分人认为芝士中的亚硝酸盐就有舒张血管和降低血压效果,可以多吃;但在培根里的,就被很多人讲成是致癌物质,最好不要碰。这道理何在?
这里多说几句,亚硝酸盐其实并不是致癌物质,亚硝胺才是。亚硝酸盐要在肠道中和胺类成分相互作用,才会合成亚硝胺。如果都有在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的抗氧化剂(如植化物和维他命C等),就可以减少亚硝酸盐的反应,也就是说,可以减少加工肉品带来的风险。因此,只要有均衡饮食,基本就不用担心加工肉品会带来什么很恐怖的伤害;或反过来说,吃大量加工肉品,又没吃蔬菜水果,致癌风险就超高。
过度调味和添加更危险
我们须避开的,并不是“抽象”的加工食品,而是过度调味和加入太多不必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比如过多味精、盐、糖、香精和色素。
过度调味是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又或是让人上瘾所做的添加,比如只放一点盐调味,与放了一大堆味精、香料和辣椒粉的零食相比,当然是前者比较安全。过度调味,首先会让人趋之若鹜,因为我们的味蕾天然就对重口味“反应较大”,并在长时间食用下,养成重口味习惯。好比有些人无辣不欢,不甜不好吃,不咸狗都嫌。重口味带来的,是长期吃下过多糖和盐(味精也有一半是盐)造成的三高问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国头号杀手,大家都害怕的癌症只位居第二。
提到不必要的添加剂,有些人会说起防腐剂。其实,防腐剂也是要钱的,一个正规厂家都是必要时才会添加。比如很多人想要不要那么咸的酱油,要知道,盐是天然防腐剂,少盐的酱油自然就比较容易坏,所以就须加防腐剂了。
因此,如果吃酱油,摆在面前的就是“盐多的”或“有防腐剂的”选一个。如果是我,我是选择很咸的那种酱油,倒不是因为我重口味,而是我会酌量使用,很咸就放少一点就好啦。
另外,那种在市场里,可以放在室温下一年半载的牛奶和罐头,很多人就很怕:“诶恶~可以放这么久,一定是加了防腐剂。”其实只要密封和高温杀菌,就可以达到“经久不坏”效果。罐头的加工比一般的酱油还要少,但很多人说罐头是“超加工”不能吃,其实只是不晓得食品加工学而已。
越鲜艳越恐怖
实际上,所谓不必要的添加剂,最常见的是色素,尤其是那种鲜艳到很假的色素,比如夜市里卖的那些五颜六色、闪亮亮饮料,还有七彩霓虹灯般的蛋糕,
某些食物当然也是有用天然染色的,比如用斑兰叶的绿色和蝶豆花的紫色,但这些天然颜色“不张扬”,比较“内敛”。
那些染色染到五彩斑斓的食品,其实一点都提不起我食欲。在自然界中,动物昆虫的鲜艳颜色通常都是代表着“危险”的警示色,不是有毒(Poison),就是有毒(Venom),所以我个人觉得,即使有些色素是安全的,但在这种过度使用色素的饮食文化“熏陶”之下,作为人类对危险警觉的意识,也会逐渐丧失。
至于食品中的污染,比如检验到有重金属、农药、汽油和致癌物质等,这些都属于食品卫生安全的范畴,跟加工不加工其实没关系,比如一个有农药残留的草莓,是因为农家故意的,或是因疏忽而农药残留过多,根本不关加工的事。
当分清楚了这些差别和重点,就不会盲目担心加工食品,更不会一边害怕加工食品,一边当别人拿一套加工程度更高的保健品出来,跟你说这很天然时,你还傻傻地信,傻傻地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