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身边的朋友都在下班后兼职或接案,拼命赚钱,为了偿还债务,也为了更好的生活。钱总是怎么赚怎么不够,尤其是薪资本来就不高的文科生,要追平城市的生活水准,只能牺牲生活素质。为了赚取更多的生活费,他们把时间都花在工作,而没时间好好生活,更遑论阅读。和某个朋友见面,聊起最近在阅读的书,就发现他还在读上次见面时读的书,没有任何进展。
在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因为薪资偏低,在能够兼顾的情况下,下班后我也会做兼职。那时还没有面子书,没有太多获取资讯的管道,很多兼职都是靠熟人介绍。我找的兼职主要是教补习,需要上门教课。没有交通工具,巴士不准时,让我吃尽苦头。即使有兼职,我的收入还是不高,因为每个阶段我只能教一个学生。不是不够进取,而是我的备课速度实在太慢——一堂一小时半的课,我需要花一个星期准备。当时刚毕业没多久,知识基础并不好,觉得收人钱财,必须克尽本分,才能拿得安心,因此需要更充分的准备才敢投入工作。于是一篇古文,每个字都查字典,确保没有理解错,才敢去教人。而学生又是天资聪颖,理解力和记忆力过人,我要备课的功夫就更多了。
操劳人生
那时我想,赚一分钱,却要花这么长时间准备,效益着实太低。若备一堂课,却能同时教几组学生,那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在后来离开职场后,需要稳定的收入,补习就成了我重要的经济来源。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尽心尽力”。
——翻回备课笔记,还会不小心被感动到——要用最少时间备课,才能把剩下的时间拿去做别的事。这么操作,补习收入提高,但我同时发现,教补习的快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备课,那种专注、认真和积累,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拿着同一份笔记去教不同的学生,总是复述同样的话,这样的工作非常枯燥,也没有很开心。
后来读到著名人类学家李维史陀著作《忧郁的热带》,提到他年轻时教书、备课的经历:“我在学期刚开始时,痛苦地发现从此以后我要一辈子重复教同样内容的课程。我的心灵结构中的一项特异的质性,应该是一种弱点,使我很难对同一个题目专心两次。”
因为这种没办法做重复性工作的性格,使他无法从事教学工作。对一般人而言,备一次课而能应用多次才最省事,对他却是折磨。
人总要追求个人成长,不能总困于一个重复、没有养分的环境。当某个社群、某个环境让你停滞,就勇敢地撤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