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题故事|夺命追魂Call 我心在跳!

文 文 文

在网络还没有出现之前,不少人喜欢”煲电话粥”,打电话给朋友或情人,一聊就是几小时。随着网络普遍化的今天,大家的沟通习惯变了,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避免互相打电话。”陌生来电绝对不接”、”电话带来不好消息不想接”、”不懂要说什么很恐慌”、”打电话无法留下文字记录很吃亏”……你也是其中之一吗?

什么是电话恐惧症?

“电话恐惧症”(telephone phobia),是指对接电话或拨打电话感到极度不安或焦虑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恐惧可能表现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甚至是干脆不接电话。对于某些人来说,电话响起那一刻,他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种莫名压力,担心自己会在对话中说错话或不知如何应对。以下是电话恐惧症的部分行为特征:

(1)手机经常静音,对于熟人的未接来电会用信息回覆、陌生电话则不会回覆。

(2)听到手机铃声就像听到报警器,感到心慌和焦虑。

(3)不愿意主动打电话给陌生人,对此感到很抗拒。

(4)使用短信、邮件等文字方式交流时焦虑症状几乎消失,甚至与人面对面交谈的情况都好过在电话中的交流。

(5)在电话中持续高度紧张,并对电话交流中的沉默感到恐惧。

打电话为何使人紧张?

为什么我们只会对电话产生莫名抗拒呢?相比于信息、邮件、网上聊天软件,电话是一个即时性较强的交流方式。当我们收到信息的时候,在可以事先得知对方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思考并决定回复的内容、态度和时间间隔,而在通电话时,我们则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确立自己的想法,并利用适当态度和语气给予回应,然而,如果这时遇到难以及时回应的问题,就可能会陷入尴尬的沉默中,因此,电话会大大增加人们因情绪激动说错话的几率,或缺乏足够时间冷静思考而冲动做决定。

如何缓解电话恐惧症?

首先,应当逐步面对挑战,从简单的电话交流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先尝试拨打给亲密的朋友或家人,然后再逐渐尝试打给不太熟悉的人。这样可以帮助自己逐步适应电话交流,减少不安感。在拨打重要电话前,可以先写下自己要说的重点和问题,这样可以在通话中更有自信。事先的准备能让你在对话中感到更加从容。

此外,可以尝试模拟练习,和朋友或家人展开模拟电话对话,让自己习惯电话交流的节奏和方式。这种模拟练习可以帮助你熟悉电话交流的过程,减少不安感。

在拨打电话前,可以做深呼吸或简单的冥想,帮助自己放松心情。放松的心态能让你在通话中更加自信和平静。不要一直让大脑加深“这通电话要威胁、责骂我或占用时间”等负面想法。

黎咏燊:信息聊天有迹可循

黎咏燊在北海中华公学总校任职教师,教书13年,一直都在教科学和体育,亦是学校的训导主任。在工作上和同事、家长、学生们沟通,多数情况下他会倾向于发信息,除非遇到比较紧急的事情就会直接打电话。

“采用哪种沟通方式是还蛮弹性的,通常视情况而定。若通过信息沟通,会给人一种比较正式的感觉。当然,信息内容用字要比较书面,信息里少了情绪,可以避免对方觉得自己语气不好。而且,可以先考虑清楚答案了再回复,不必担心当下没想清楚就脱口而出。通过文字信息沟通也可以留下证据,以后需要参考的时候,就有迹可循了。”

在日常生活里,他比较常发信息,若非急事,就尽量不打电话打扰对方。再者,也不怕没有话题时的尴尬,没话聊就停止回覆信息即可。当有来电时,黎咏燊想到的不是“有什么事非得打电话来”,而是“是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打电话”。有时候,信息沟通一半,对方打电话来,他也会接听,并不会觉得麻烦或不悦,“但我会尽量避免自己是主动打电话的那个人”。

不一定影响口语能力

他曾经努力不接听陌生来电,但是后来发现没法不接:“因为现在这个时代,除了银行和诈骗之外,还有外卖、包裹、家长会打电话给我,我只能通过whoscall或者true caller这种应用程序来尽量过滤掉可疑的电话。”

至于工作上的突然来电,他既不讨厌也不排斥,因为接家长电话貌似也成为了老师的非正式工作之一了。

他认为,打电话或发信息各有功能,且是个人沟通习惯。虽然说电话沟通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反应、周全地说话,在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但这不代表信息沟通一定会造成口语沟通能力下降。

“以我的职业来说,并不存在‘口语沟通能力下降’这个问题,因为老师每天在学校还是必须进班教书,每天都在运用口语沟通能力,包括骂学生,哈哈!其实有时候在学校已经讲很多了,放学后就更加不想多说了……”

至于学生,黎咏燊的学生皆生长于网络时代,信息聊天是他们从小习惯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可能愿意在手机上花好几个小时聊天,也不愿意在电话上花几分钟交谈。但他觉得,那些常和朋友互发信息聊天的学生,反而掌握更多词汇:“只是他们往往会讲却写不出来,因为他们现在大多都是用拼音或语音输入,很少手写。”

朱慧榆:害怕说错话被误解

朱慧榆是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的学生,她直言不爱接打电话,因为听到电话声响起,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这是不是诈骗?”,还会担忧来电者可能不怀好意。

由于看过、听过许多关于诈骗电话的新闻,她对接电话有一种莫名的抗拒:“而且我社恐,不太想跟陌生人讲话,最好还是发文字信息沟通。”

即使是朋友之间,朱慧榆还是倾向于用手机信息沟通,除非是很熟悉的朋友。她记得中学时,曾有一位朋友会时不时打电话过来,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她心里其实不太喜欢。

她曾问过自己为什么不喜欢打电话,后来她以自己的感受总结出一个原因: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就像有人突然敲门一样,打断了原本的生活节奏,而且被迫放下手中一切,去应对电话,让人不由自主感受到自己的私人空间受侵占。

“可能对方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我会把这个感受代入对方,觉得好像会带给对方压力或麻烦,所以我不喜欢打电话,最好是发信息,彼此都能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回复。”

朱慧榆觉得接打电话会有压力,主要是怕自己说错话,让对方误解。而且在电话里,必须当即给回应,想要怎么回答很麻烦,得在几秒钟内想出答案,让她倍受压力。“我害怕听到电话声响起,但还是会接听,包括陌生来电,因为有些朋友的电话号码并没有加入联系列表,所以可能是朋友打来找我。我也接过诈骗电话,通常我不会直接挂断电话,但只要谈到钱,我会立即说‘不用了,谢谢’。”

自从有了手机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她打电话的频率越来越少,即使有电话也大部分用语音通话解决。

打电话更直截了当

“上一次打电话,是打给学校老师讨论学校活动事宜。我可以接受别人打电话给我,但我较少会主动打给别人,也不会在电话中聊心事。若真的有事,通常都会面对面讲,而不是在电话中聊。”不过,她坦言,打电话相对直截了当,想说些什么、让对方知道什么,一通电话的时间就能搞定。

“有次我的TNG卡出现问题,发信息给TNG客服中心,也有找家人帮忙,但后来发现,这些动作都没有比直接打电话给客服中心来得有效快速。之前我发信息给客服中心,几个月都没获得解决,但只一通电话,两三天后所有问题就解决了。”

日常生活中,朱慧榆是信息派,宁愿一个个字打飞书,也不想打电话,除非是紧事或公事。有一次,她发信息给朋友,来来回回几次后,朋友问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她立时顿觉:“哦,还有这个选择。”

吴奕杰:遵守礼仪不贸然致电

不喜欢打电话的人越来越多,即时信息沟通逐渐代替了打电话,甚至“有重要的事才打电话”成了大家的共识。在这个趋势之下,保险员吴奕杰明显感受到打电话的壁垒正在变得越来越高,服务行业似乎也被动接受束缚。

他有过一次“特别”经验。有位客户介绍他朋友,他和这位朋友交谈时从话语中感觉对方对保险有兴趣,于是在电话中问对方,对方没拒绝,要他一周后打来。一星期后,他依约打给他,对方说在上班,不方便聊。挂断电话几分钟后,接到客户来电问他:“为什么打电话打扰我朋友?”

经此一次,吴奕杰体会到,现代人会直接把打电话视作一种骚扰行为,信息才是礼仪之道。

当代社交“潜规则”

他并不否认手机给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可以让人随时与他人相连接,但更要慎重考虑社交礼仪。比如,并非所有人都喜欢不间断的联系,且多数人都想要有一个隐密、不被电话和信息打扰的私人空间。

“举例,我有两位客户,都是妈妈,一位只在晚上才接听电话,一位只在早上接听电话。其实一开始,我也试过在‘不对的时间’打电话,但后来慢慢摸索出联系时间表,避免太早或太晚这些糟糕的时间打电话。”

虽然没明说,但现代人沟通时都默默遵循着一套礼仪。“比起直接打电话,应该先发信息沟通,如果贸然打电话过去,对方不一定有空,也不一定方便接听。”另外,很多人不接听陌生来电,其中一个原因是担心接到诈骗电话。但是吴奕杰不会拒绝陌生来电,因为未必是诈骗电话,而且他相信自己有分辨真伪的能力。

“我接过好些银行打来的电话,对他们说的一些配套也颇有兴趣。问过一些在银行工作的朋友,他们建议,如果听了电话觉得感兴趣,不一定要在电话中立即做决定,可以直接打给银行咨询。”

不过,读书时期曾遭受诈骗电话骗取几百令吉的他坦言,诈骗分子有即定套路,“比如电话中会要你离开人群,先让你孤立,再诱惑或恐吓诈骗。”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主题故事|词穷世代 智能手机惹的祸?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