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哥打补选正式开打,朝野再次展开一对一战役,国阵巫统的赛福星,直接交锋国盟土团党的莫哈末海占。马哥打是巫裔选民占据过半的混合选区,被视为希盟铁票的30%华裔选民,也是双方阵营极力争取的目标群体。
在对“绿潮”反感下,国阵吸纳这群支持者并非难事,为此马华还出谋划策,早在提名日前就帮自家候选人“换名改运”,把原先的“赛福兴”改成“赛福星”,美其名曰“福星高照”,让华裔选民眼前一亮,心想“还是政治人物会玩”。
非华裔候选人取中文名,或者改中文名,在大马政坛早就行之有年。取个好听又有寓意的中文名,目的自然是剑指作为我国第二大族群的华裔群体,希望能“借名”来虏获华裔芳心。
政治人物取中文名,最经典的莫过于我国前首相纳吉。当年原本各大中文媒体都音译成“那吉”,结果被视为未来首相人选的他,在听取建议后改成“纳吉”,有广纳吉祥如意的意思。
马来政治人物取中文名这招,别以为只有巫统人会用!过去2年,在第15届全国大选开打之前,被视为土著团结党明日之星的青年团团长旺阿末费沙,就发布中文文告给各大媒体,指其中文译名统一为“袁怀绍”,不少华裔选民一看无不瞠目结舌。
这也不奇怪,“袁怀绍”3个字改得也太突兀,且熟悉中国历史的华裔选民,第一眼也会联想到汉末反董卓联盟的盟主袁绍,后者在和曹操对决的官渡战役中战败,黯然消失在历史舞台,是三国时代“犹豫不决、华而不实”的代表之一。
格调顿时拉高拉满
公正党在全国大选时,也在雪州华裔“重镇”安邦再也,部署了女将罗兹雅,对决该党前领袖祖莱达。竞选期开始后,罗兹雅的竞选团队突出奇招,宣布推出官方中文名“罗诗雅”,只改一字,格调顿时拉高拉满,让当地华裔选民耳目一新。
政治人物取中文名、改中文名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大多数都是趁选举到来之时才做出的举动。
他们除了是向华裔选民“示好”外,也是想争取版面上新闻,在选战中“炒热”本身的知名度,反正中文名都不用本钱,不用白不用。
这些例子中,其中一个最有趣的,当属曾代表国阵人民进步党上阵甲洞的候选人詹德拉。
事缘在现任甲洞国会议员林立迎之前,该区历来国会议员都是华裔,也都姓陈,因此有“甲洞议员陈姓人”一说。
詹德拉为了符合此一说法,取了个响亮的中文名“陈德仁”,惟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如此可见,有了中文名对于选情未必有帮助,但总归是一个能在华社间掀起一丝涟漪的话题。
只要接下来还有大大小小各种选举,大家就能再见到更多拥有中文名字的非华裔候选人出现,反正中文名都不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