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教育水平(完) 博士講師越多 大學水準越高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馬教育水平(完) 博士講師越多 大學水準越高

報導:潘有文
如果用一棵樹的生長成過程來形容教育階段,小學即是撒種、灌溉時期,中學是成長期,大學即是結果之時。



換言之,每個階段都不能忽略,然而大學就是驗收教育成果的關鍵時刻,它成了最受矚目的一環。

整體而言,大馬目前各初、中、高等教育都有許多待改善和調整之處,提升大馬水平需要破釜沈舟的決心,教育水平才有機會攀升至另一個高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也一樣。



師資即是教育中的重要“工具”,中小學需要有耐心、愛心和學識廣博的老師,大學一樣需要份量充足的師資,傳授大學生知識,成為提升大學和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力量!

“大馬的大學教職員最低學術資格為碩士,所以大馬大部分的大專院校教職員都只有碩士資格,很少會投身做科研的,就算做,水準也不會太高。”

目前任教于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大馬分校及英國母校的符傳藝教授指出,一間高等教育學府的博士多寡,也是評定教育水平的標準之一。

一般上,英國、美國、中國、台灣、新加坡的教育水平較高,博士生的數量較多即是原因之一。

但大馬許多大學老師依然沒有博士資格,最低資格僅是碩士,符教授說:“全球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沒有博士資格,想當大學教師只能‘發夢’。”

依照國際上的標準,教職員具有博士資格,教育水平才算有一定程度,大馬這方面就較為失色。

造就研究風氣

“但是,一些大學如理大,沒有博士資格就不能當講師(Leturer),這類對師資的嚴格要求,就能造就研究風氣。”

事實上,大馬對于具博士資格的講師難求,其他大學在“求師心切”之下,還是要聘用具有碩士資格的人當講師。

在第11大馬計劃報告書裡提及,5所研究型大學中,只有4間的50%大學教職員具有博士資格,另外15所非研究型大學中,只有30%的大學教職員擁有博士資格。

“外國的大學約有95%的講師具有博士資格, 有一些專業科真的沒人要來大學教,才會聘請碩士資格者。”

他表示, 具博士資格才能進行研究,碩士則是兩頭不到岸,大馬的這類情況即可反映與其他國家的教育水平差距。

英國大學通常的慣例是:沒有博士資格就直接不會聘用,全球各地許多知名的高等學府皆如此。

“大馬這十幾年來增加了那么多大學,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許多博士資格教職員,所以也只能錄取碩士畢業生當教職員了。”

他表示,我國大學多年來大多數以碩士畢業生當成大學講師,傳授應有的知識,少有投入研究,因此還算勉強解決師資上的問題。

然而,現今英美的大學已不只是要求具有博士資格教員,許多博士當了數年的博士后科研人員(Post-Doctoral Researcher),才有機會成為大學教職員。

因此,符教授指出,由此可見大馬的檔次無法比肩國外具有較高水平的大學。

學生“好壞”教育模式說了算

大馬大學生畢業后,有能力到英國名校修讀博士課程,證明大馬的教育水平並不差。

在符傳藝教授看來,大馬教育問題在于比較刻板,100個中小學學生,可能只有20至30%學生能夠跟上老師的步伐,這是大馬教育的弱點。

他指出,可能在200個大學生中,其中10%或20人較為出色,能夠進入較好的大學,另有10至20%的學生較弱,其余的皆是中等水平。

這些不同水平的大學生,在不同水平的大學唸書,較易取得二等以上的畢業文憑,在社會找工作容易一些,二等以下就會有一些難度。

怎樣的教育制度,就會生產怎樣的學生,符教授在英國和大馬的大學皆有教學,在同一個科系和科目,就能看出其中分別。

英國學生不重視分數

“英國人好學模式與大馬人完全相反,大馬好學的學生會問:這個題目會出現在考試嗎?英國學生的心態就是:不就是考試嘛!”他說,英國學生不會特地準備考試,也不會過度重視分數。

但是,這不代表英國國學不努力求學,而是不把分數作為重心,卻一般能考得二等文憑以上畢業。

符教授表示,大馬學生注重分數,即使只是相差一兩分,也會提問:“為什么我的答案和朋友差不多一樣,卻少了兩分?”

英國學生絕對不會問這個問題,因為會覺得很丟臉;大馬學生認為少一兩分就主宰自身的命運,英國學生卻不以為然。

就以發問問題來說,符教授表示英國學生上課時踴躍發問,不擔心問出不懂的問題而遭人取笑,大馬的學生則是在下課后才會私下詢問。

從以上英國和大馬學生情況來看,靈活和恰當的教育制度,或也是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的關鍵!

器材遲遲不來拖累研究生

許多的大學教職員雖然會招收碩士生及博士生,但卻法給予這些研究生較好的指導。

“為什么?因為老師本身沒做研究,所以不會指導,也不知世界上其他學者的研究做到那個方向了。”

符傳藝保守估計,約有30%至40%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半途而廢,浪費資源和青春不在話下,同時只能自歎倒霉。

與此同時,許多大學教職員只想有興趣的題材,卻不知如何著手,于是就收一些研究生,讓后者自己摸索。

最常發生的情況是:沒有科學研究的基本器材,招收學生后才去訂制,通常訂制新器材需要花上一年半載,因此浪費不少研究生第一年的時間。

“若是碩士生只有兩年的獎學金,等了一年器材還沒好怎辦?走為上策!”符教授指出,這是大馬研究生面對的苦惱之一。

再多20年科研才壯大

雖然,大馬大學近年來開始強調科研,但是當初設立大學的目的是大學教育普及化,聘請碩士學者當教員,目的是為傳授知識,講師投入科研只是大學額外的“花紅”。

“如今已四五十歲的人,再去唸博士,身心都較困難。十幾年來以副教授身份教書,就不會想要再做什么了。大型大學至少有千名教職員,小型的大專學府也有一兩百人,因此要等老職員慢慢退下,需要一些時間。”符傳藝教授估計,需要多20年吸取更多具有博士資格的教職員,才能增加大學的研究氣氛。

大學教職員晉陞採英美制

大學的教職員晉陞制度,主要分為英國制和美國制兩種,大馬的大學則混合兩種制度。

英國的大學的教職員45歲以上才有資格升教授,而且必須等待老教授退休,才能填補留下的空位。

美國的大學教職員無年齡限制,只要勤于科研和發表論文,就能當上教授,因此較能把人才留在自己的大學。

英國制度:(由下至上)

講師(Leturer)→高級講師→副教授(Reader Prof.,高于Associate Prof.)→教授

美國制度:(由下至上)

講師→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副教授→教授

大馬制度:(由下至上)

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實為助理教授)→教授

小學分流易刷掉不符制度人才

目前,在中小學方面,我國的小學教育並不像鄰國新加坡,在小學階段即採取分流,明顯的劃分學業成績表現優異、中等和較弱的一群。

大馬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集初指出,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對人才需求不再單一化,改變了對人才的概念,如果小學太早分流,可能就會刷掉不符合傳統制度的人才。

他表示,新加坡強調生存困難,生活必須要有效率,而且新加坡人接受這一套,便走上小學就使用分流制這條路。

“現在許多學校考慮到社會背景對孩子的差距,為了消除能力和背景差異,就盡量往后分流。至少有時間等到開竅,家庭背景對他的影響就沒有這么大。”

從前強調工業化,數理人才較為關鍵,數理成為取得成就與否的重要因素;但現代社會強調多元化人才,人文背景或擁有其他背景的人才,也有機會走出一片天。

黃集初指出,現在許多東西都產業化,包括藝術,“漫畫在日本是很大產業,擅畫漫畫也是人才;動漫就是這樣,甚至影響全世界。電玩也可以變成產業,甚至是一種職業。”

他形容,這些現象是以前所難以想像的事,漫畫人才就不可能在傳統教育制度中表現出來。

他認為小學教育分流與否,胥視各國資源和情況而定,新加坡以效率考量教育,才實行小學分流制;但是大馬並不一定要跟著這種步伐,而是要以適合國家的情況,制定教育制度,逐步提升教育水平。

評教育水平從各層次著手

評估國家教育水平必須考慮各教育層次的辦學素質,如入學率、升學率、學習成就、教師素質、學府數量和基本設施等。

“因此,大學教育水平並不一定代表國家教育水平,更何況一個國家的大學素質和教育水平參雜不一。”

教育專家楊泉博士指出評定一個教育水平,不能從單一方面來看。他舉例,美國有許多大學被公認為一流水平,但也有許多大學的水平不被看好,更有許多大學被質疑為“野雞”大學。

在美國,大學素質和水平定期通過一個獨立的認證團體(Accreditation Body)評估審核后,才能得到認證。

“不過,除了認證外,要獲得公認為一流大學,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努力,尤其實際和傑出的表現,如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受尊重程度、社會貢獻、勝任與否、創新、競爭能力等。”

他指出,如果一個國家能夠擁有一所或多所獲公認為一流的大學,許多人或會另眼相待該國的教育水平。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