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依釗:樂活自健──第二意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蕭依釗:樂活自健──第二意見

祝福文化總編輯 / 終身義工

一般病人從醫生口中獲悉罹患癌症的剎那,均會心慌意亂。他們可能懷疑醫生誤診,或不願接受這殘酷事實,或希望從他處尋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醫學專家建議,對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存疑的病人,去咨詢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



香港作家鍾子美的求醫經歷,更證明了諮詢第二意見的重要性。

2012年8月,鍾子美在香港接受了結腸癌切除手術。兩年后,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醫院診斷必須切除三分之一的肝,接受八次化療。一位醫生好意勸他:“如果拒絕醫治,頂多只有一年命;如果接受開刀和化療,可能有三年命。”但他不願接受痛苦的手術和化療。

2015年1月,他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一見到院長徐克成就說:“肝轉移,像鬼魅一樣纏著我。反正是癌轉移了,手術也不會好。聽說冷凍不太痛苦。生了癌,結果肯定是死,我不希望死前太痛苦。徐教授,你能幫我消除這個噩夢嗎?”



徐院長詳細地閱讀鍾子美帶來的資料,發覺除了PET-CT上那一小塊低密度“佔位性病變”,他的身體一切正常。他對鍾子美說:“也許不是癌。”

復大醫院為鍾子美做了磁力共振,李海波主任做完檢查后對他說是血管瘤。徐院長當即召集臨場專家會議,決定讓他接受冷凍手術,同時進行活體檢驗。第三天,結果出來,活檢表示腫塊處沒有癌細胞。當天,鍾子美即心中釋然的出院。

鍾子美最近在復大醫院舉行的人文醫學討論會上說:“我的確已從‘死亡’噩夢中,回到繼續生存的現實裡。”

徐院長就這案例作出評論:“醫生看病人,最重要的是診斷。雖然有時會將癌症漏診,誤認為良性病,延誤治療,但醫生將‘無癌’或良性病變誤診為癌症,實施不必要治療也不乏其人!癌症是十分複雜的多因素、多階段、多基因的複雜疾病,診治癌症,是科學、技術、藝術、經驗的結合。僅僅憑結腸癌的病史和CT上‘佔位性病變’,就能輕易給鍾先生下‘肝轉移’的結論嗎?”

在西方社會,二次醫療諮詢逐漸普遍化。醫學專家建議醫生們,不要阻止病人去諮詢第二意見,反而要鼓勵這種做法。透過諮詢第二意見,可讓病人更全面瞭解病情,並且知道醫生們的治療方式是否有共通性,這會讓病人更有信心,覺得自己作了對的抉擇。

咨詢第二意見,是病人的權利。但選擇了主治醫生后,就要扮演好病人角色──相信醫生,尊重醫療團隊的專業,遵守醫療團隊的醫囑,並認真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