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简
APP
主页 > 副刊 > Like周刊

主题故事

看见十八丁

文 文 文

主题故事|深耕十载 十八丁涅磐重生

霹雳州十八丁(Kuala Sepetang),一个被红树林围绕的渔村。如今,它已从被遗忘的渔村转型为热门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和海鲜业蓬勃发展,游客可观察红树林、萤火虫、养鱼场和百年炭窑。时间倒退十年,一个外人走入沉寂的小渔村,启动“”计划,希望让十八丁被人们看见。

策展计划总监庄白祺以外来者身分来到十八丁推动社区教育,走过十年,她最大的感悟是:“用十年扎根,虽然漫长,但稳固扎实。”

2014年,白祺策划了“”社区艺术嘉年华,旨在重新唤起人们对十八丁的认识。期许透过社区教育,将渔村的自然景观、文化故事和历史背景呈现出来,为村庄注入活力,让村民感到自豪。同时通过活动凝聚社区力量,并让当地孩子了解家乡,珍惜守护十八丁的生态与文化,为永续发展铺路。

他们邀请来自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参与,并鼓励村民共同参加。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活动并未获得社区的热烈响应。艺术节结束后,她反思这些活动究竟能为社区带来什么?而社区又真正需要什么?

过去十年,不再举办大型艺术活动,而是持续做社区教育。来到第十年,重新把环境与艺术的元素放入成果展,这一次找来8位艺术家,从他们视角将十八丁与在地元素如红树林、炭窑、染涩结合,开展艺术行动。

看见十八丁策展计划总监庄白祺(右)深耕社区教育十年。

回忆十年前的起步阶段,白祺感慨良多。2014年艺术嘉年华过程充满挑战,除了研讨会反应热烈,其他活动实践起来相当艰难。例如,九月份的大偶面具工作坊原本没有一个学生参加,因为当地人不了解内容。艺术总监孙春美老师坚持不论多少人都要完成,最终吸引到一些在街上骑脚车的小孩,顺利完成了工作坊。十月份的艺术创作营,因撞上小学考试,没有学生报名,只得挨家挨户邀请小孩,勉强凑够一百位学生完成创作营和踩街嘉年华。

经历了这些美好又痛苦的事后,十八丁此后不再举办大型艺术活动,但社区环境教育持续深入,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生态营,让孩子认识红树林、动植物和炭窑。除因疫情等原因停办三年,至今已办了八届。十年深耕下,社区培育的种子开始发芽,十八丁生态旅游也蓬勃发展。

然而,白祺认为红树林保育与经济产业发展仍待加强。十八丁的炭窑、渔业和海产业日渐式微,传统血蛤养殖也逐步没落。如何让这些传统行业转型并找到永续发展的契机,是希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实现的目标。

十年前,当地小孩参加十八丁社区艺术节。

永续经营 赋老社区新活力

十年来成功让十八丁渔村被看见,白祺不停思考“我们现在状况是什么,想创造怎样的价值?”她感谢孙春美老师当初建议以“看见”命名,重点不仅是让外界认识十八丁,更是让当地人重新发现家乡的价值。从前,十八丁人多自称来自太平,现在他们骄傲地认同家乡,甚至邀请外人参观。

未来十年,“再.”将继续以“社区就是课室,大地是课堂”为理念,结合红树林、炭窑和染色工艺,系统化创造在地经济,为年轻人提供回乡发展的机会。通过生态导览、体验工作坊和故事传承,让十八丁再次被看见,并让环境教育如红树根般深植社区,为老社区带来新活力。

社造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只会造成昙花一现。“渔村人节奏较慢,需要时间去适应改变。”白祺在社区营造的十年过程中学到,老人家只有在看见实际成果后,才会改变态度。一开始村民多半否决计划,很常听到“不行啦,做不到的。”但当成果展示出来时,他们就会明白实时主动参与,与社区的连结才会形成。她也明白,创作必须回应当地需求,而不是强加概念。

她形容,这十年像蜗牛壳上一圈圈的螺旋纹般慢慢扩展,时间虽然漫长,但慢而踏实。十年后,社区开始看到改变,年轻世代接手运作,十年前担任志工的少年现已是团队核心。如今的“”已能永续发展,即便白祺不在,团队依然能持续运作。而让人感动的是,开始有四十岁中生代从城巿回流返乡发展,当中有炭窑业者、旅游业船家、理发店业者、餐厅店家,也有像对家乡未来怀有憧憬的年轻人。

十年前由不同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采集创作的十八丁与老港的故事。
十年前持续做社区教育,让当地孩子了解家乡,珍惜并守护十八丁的生态与文化。

十年社造 从心出发炭路去

10周年纪念的其中一个环境与艺术行动,是邀请十年前参加艺术嘉年华的老朋友——摆渡人艺术工作室的刘启晖和黄秀娟,特别制作十八丁故事旅行箱,将来可以把十八丁的故事,带到国外去跟更多人分享。

由刘启晖和黄秀娟设计的旅行箱别具心裁,利用十一片回收木板拼接成炭可转动的窑造型版画装置,每一面版画作品都代表一个十八丁的故事。版画由艺术家带领当地青年和小孩完成,有十八丁的全马首个火车站、红树林自然生态、 第一届社区艺术节大偶踩街、老港小学皮影表演、玄天上帝庙庙会、探讨水源问题以及百年传统炭窑。而更有意思的是,用炭笔拓印取代版画油墨滚轮,更贴合“炭窑”主题。转动装置,就像快速浏览“”的10年心路历程。

通过“再.看见十八丁”故事旅行箱找到共感,理解炭窑业的再生与传承意义。
带领当地人联手雕刻故事旅行箱的木版画。
摆渡人艺术工作室的刘启辉(左)与黄秀娟分享故事旅行箱创作。

受邀来马指导故事旅行箱工作坊的台湾云林故事人协会创办人唐丽芳老师点评说:“启晖和秀娟就地取材,化繁为简,用极简的方式说十八丁的故事,把马来西亚文化DNA融入其中,令人印象深刻,并感受到艺术诠释的力量。从心出发,必有所为。”

台湾云林故事人协会创办人唐丽芳老师来马指导故事旅行箱工作坊。

一个成熟的社造计划,需要有永续经营的远景。 “再.”希望通过新的想法和社区力量,让红树林和炭窑这两个产业共存共荣。已有百年历史的炭窑需借助科技和环保理念焕发新生。关键在于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当地社区和年轻人参与,共同保护红树林,并提升炭窑产业。同时,还将与国内外专家合作,挖掘红树林和炭的潜力,研发木炭产品,让十八丁成为国际绿色经济的一部分。

十年成果展

”十周年,今年不举办大型庆典,而是展开“再.10周年环境与艺术行动”,邀请学者、艺术家和企业界共同探索“炭路”,即象征“探路”过程。今年1月,台湾云林故事馆创办人唐丽芳启动了此行动,随后台湾策展人王昭湄3月来马交流,探讨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一系列活动包括工作坊、座谈会等,目的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品价值,并将自然教育融入社区生活,让十八丁成为渔村中的璀璨明珠。

2024年12月21日至29日,将在十八丁举办展览、市集、工作坊,结合艺术家和在地元素呈现今年“炭路”中的作品,包括故事旅行箱。更多活动详情,请留意面子书:lookportweld 。

通过“炭路”行动与国内外专才和艺术家合作,挖掘红树林和炭的潜力。
“我从来没有走进过炭窑,不知道里面原来长这样。”十八丁小孩每天嗅到炭窑的味道却不曾靠近,初次参观听炭窑老板蔡棋勇讲解,感到十分新奇。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主题故事|重现老技艺 染出新生命

高兴
高兴
惊讶
惊讶
愤怒
愤怒
悲伤
悲伤
关怀
关怀

主题故事

看见十八丁

相关文章

会员文:主题故事|逃离喧嚣 住进星空下豪华帐篷

会员文:主题故事|有你陪伴 搭帐篷编织美好岁月

会员文:主题故事|危机四伏 谨慎逛公园

会员文:主题故事|马路藏风险 一步一惊心

会员文|主题故事|藻做准备 跟上绿世界

会员文|主题故事|换个角度 领略家乡之美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