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晖法师是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1931—2009)接引的首批禅修弟子,早前趁方丈前来吉隆坡参与法鼓山马来西亚新道场动土典礼之时,邀方丈做客此间,期间聊禅修也说微笑,所言之善知识在在指引大家更靠近安心与安身。
于1958年在台湾云林出生的果晖法师于1985年在农禅寺出家,作为圣严法师接引的首批禅修弟子,方丈曾紧随圣严法师脚步,精进佛学研究,并取得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那一段出任圣严法师侍者、秘书、禅坐会辅导师的日子里,方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有感而言道,从圣严法师身上学到最多且最深刻的是发菩提心,放下自己,以及关怀众生。
期间,圣严法师曾经给过方丈最温馨的叮咛是,与人亲近的其中一个要素,便是从微笑开始。
“以前师父常说我面容严肃,使人不易亲近,教我要多照镜子,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微笑与慈悲。”这是方丈曾对外说过的一番话。自听取教导后,方丈从来都不错过练习微笑的机缘。
“我都在练习身心常放松,逢人脸带笑容,这都成了我今生的座右铭。”在他看来,微笑自然会产生感动人的效果。于是,此次专访自然也在笑声中畅聊微笑的重要。
在《从放松到放下》最新著作里,方丈在“美心为尚”为小题的段落中提到,每逢录影时,身边执行任务的人员都会不约而同对他作出提醒,总是说道:“方丈啊!你要多一些笑容。”
“愈是需要笑得自然,反而愈笑不出来。”可是,方丈后来发现到,只要坦然面对这个本来面目,霎时就会感到轻松自在,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微笑。
跟方丈继聊此话题时,方丈说,微笑代表一个人身心处于舒服状况,可以进一步表达或分享,“若自己不舒服也就比较不容易认清什么东西是好的,包括:语言表达是否更好、更正确。”
在方丈的见解里,人们的表达有两种,一个是感性,另一个则是理性,“一般人来说,感性比较直接。”言及于此,方丈以赏一幅画或看一本书作为例子。
“一般上,它们的表面包括封面和包装都好,皆是一般人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然后才进一步探索内里。如若一本书的包装破破烂烂,大概只有专家或有心人才知道值不值得翻阅。”
“换作一般人大概看都不看了。”方丈因而有言道,一切从基础做起,盖因佛法不离世间法。
微笑让人亲近亦见内在
方丈继续解释,也不是说微笑代表一切,但它能够让一般人可以亲近与接受。“微笑是一种表象,佛法讲微笑都是庄严与宁静的展现以及内在的呈现,而非一般人所说的哈哈大笑。”
“从这表象能看到更内在的内涵,这并非马上能见的核心内容,却可引起人的相近,这一点就很重要啦。”方丈接着提到并不是所有佛菩萨像都是微笑,“但通常菩萨像还是微笑为多。”
这番话让人脑海里马上浮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笑颜、大肚弥勒佛的笑口常开,以及佛陀的微笑自若更是心境纯净无染无拘束的表现。方丈以罗汉为例,“祂的像各种各样,奇形怪状。”
“但祂很有慈悲与智慧。这就是为何说我们跟佛菩萨学习,因为祂们是基本的模范,它们以微笑为多,所展现的慈悲像跟微笑还是比较接近的。”
话说,福禄寿喜乃人生所求四大美事,可要如何成真?“求福当先种福培福惜福;求禄当先广结善缘;求寿当常保健;求喜先应笑脸迎人。”圣严法师在一幅墨迹中一话道破其中关键。
最后一句法语说明若要得喜悦、喜乐、喜事就要从脸露喜色开始。方丈曾说,微笑能让言谈举止转变,进而内化为喜悦的柔软心,这也是慈悲心的练习,“我到现在还在学习微笑呀!”
凡事牢记刚刚好最好
身在劳劳碌碌的凡尘俗世中,想要常保微笑还真不是件易事,方丈和尚要大家不时提醒自己微笑很重要,“在职场上,不能够让自己太劳累,否则会笑不出来。”语毕,方丈也笑了起来。
“有时候,虽然工作蛮多、蛮紧急、蛮重要,这时候就要自我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若非马上要处理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这么做不是无所谓而是来得及,这样才不会导致自己超负荷。”
方丈认为,每个人的心状况,只有自己最了解,“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作息不断在循环,一定要吃饭、工作、睡觉等,生理周期要把握好,这样的话,才不会疲惫与疲累。”
“这种状况不是维持一天或一周而是常年循环,因此,一周要有周休让自己放空,也可以一个月或是一年腾出放空时段。”言及于此,慈悲为怀的方丈思及企业家以及那些各方面有一定成就的专才。
“他们年轻的时候,事业正处于成长期,只顾着事业发展,况且,这种生活循环也不只是一天或一周,长久下来,往往容易导致身心负荷不了而出现问题。”
方丈指出,身体是一个生理机能,“它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过度负荷便承受不了,这种情况犹如琴弦拉太紧会断掉,然而,太松又弹不出来,所以,刚刚好即是最好。”
勿让有感变成无感
自2018年继任法鼓山方丈和尚后,果晖法师尽报师恩的弘法愿心,领众虔修,安众、化众更积极拓展国际弘化交流,其身影一直都出现在弘扬汉传佛法,利益众生的路上。
也得忙里忙外的果晖法师如何时刻让自己处于刚刚好状态呢?“任何公司的最高领导大概都类似,我们叫分工合作,分层负责。”
方丈透露,身为修行人,圣严法师曾说过一句话,那就是:责任有轻重,职位无高低。“尽管一般公司的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这种精神如果可以学习起来的话,通常公司定有进展。”
“在法鼓山这个团体里面,我们不只是精神,实质也是一样的。”方丈笑指,身为方丈像是领导,穿着不同,走路有风,“这只是个代表,但我们的内在实质,确实没有高低之分。”
“我们的差别只在于工作性质不一样。”至于一个人如何在凡务中做到“身心常放松,逢人脸带笑容”,话题随即转入生活的修行妙法,即是禅修。方丈直指,这对任何人的帮助都很大。
顾名思义,新著作《从放松到放下》所谈的基本修习就是放松,“人呀很容易紧张,因为我们大部分心是外向的,很容易受到外境的人事物带来压力,以致影响了生活。”
“禅修的方法可以让人从感觉上得到放松,所以要学会觉知自己的感觉,包括当下舒不舒服。平日要培养出‘不要忽视它’的心态,也就是不要为了埋首于赚钱,而忽略身心的感觉。”
“它是从细小开始产生,然后渐渐累积。倘若一直都忽视它,到最后只会变成无感,到了身心出问题的时候,就成大问题了。”正因为如此,方丈再三提醒大家记得放轻松。
虽慢一点但正确一点
只不过,凡夫俗子如我们每天都有做不完、忙不尽的事情,这到底要如何放松呢?“我们要有一点时间,先从外境收回来,基本方法就是注意呼吸,回到自己的身心。”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暂时跟外界所面对的问题与压力隔开,这跟门窗帘放下暂时关闭的道理如出一辙,用心去感受空间,回到自身的当下,知道并感受自己的舒服与不舒服。”
“放松,这个很重要。”经历这个过程后,方丈指出,禅修能够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当身心更加平衡、能够稳定,再进一步的话,也就是呼吸是轻松或顺畅了。”
“这将会直接影响心情,人就不会容易烦躁,看事情也舒服了。这也让我们回归事情本身,而不是对方或事件的对与错。”顺口问及面对悲伤也同样吗?“都一样,都是要平静稳定。”
“这时才比较容易把事情看清楚。”方丈直指,一般上,人们往往仍未把事情看清楚就马上给反应,“也不是遇到事情不反应,而是先要觉知心内的反应。过程虽慢一点,但正确一点。”
在他眼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特别多,“好比:我昨天在酒店的浴室,弄不清楚花洒与水龙头还有热水器温度调整的操作,这时,我先摘下眼镜近点看,也静下来,不急于一时半刻。”
“若是急的话就无法弄清楚,为了省下两三秒钟就有可能烫到手。反观,慢一点点,事情就能圆满解决。”从容不迫是一种修行,方丈在书中说到,随时可以自助的方法,便是禅修。
做自个心的知心朋友
“喔!那个腿很痛。”这是方丈在大四那年为修行而参加禅七最大感觉,“到了第二次或第三次禅修后,才感觉腿没有那么痛了,也觉得心更加平静,可以数呼吸,也能够看到念头了。”
方丈指出,禅修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能掌握自己的心,让身体更健康,“这不是医学上的健康,而是身心平衡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须更了解自己的心,因为心会知道身体。”
“现代人生病了多半看医生吃药,然后产生紧张感觉。但是,甚少人会去想到我的心怎样了,这包括心情和心念,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心灵,心灵环保即是任何环境下不受外况左右。”
“这是心灵环保最简单的定义,却是最难做到的环节。”方丈认为,理解到心是身体的主宰是很重要的,“观念先要有,然后从简单的放松开始体会。”
“随后通过方法体验呼吸。”方丈说,人不可能没感觉,可有的人明明有呼吸,却找不到呼吸,“然而,只要通过方法对呼吸有感觉之后,这已算是禅修的入门了。”
方丈说,更一步的是心念,那就是念头在动,“一般人,明明每天都在想东想西,却往往不知道念头在哪里,为此,放松能够感觉身体的存在和身体的感受。”
“当我们体验到心念存正,就知道心是怎么一回事了;心是身体的主宰,更是一切的主宰。”
直路弯路皆可走之路
身在这个科技化、信息化且多变的年代,方丈认为,人们更需要禅修方法,“我们受到外境的影响太多且太快,像是手机和其他科技产品,时代就是这样在改变。”
“那么,我们还是要回到‘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价值观也好,意义在哪里也罢,禅修都会起着影响,令到我们看得更清楚,不会人云亦云或是随波逐流。”
“我们无需抗拒而是作调适,不被它带给我们冲击,而是适应它、与它共存。”方丈说,科技的进步是客观的现实和事实,这都是大家要学习的,“可当人家有时,我们是否一定要有?”
身处于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方丈提到可以圣严法师说的“四要”作判断,即是需要、能要、想要、该要。“我真的需要吗?当下能不能要、该不该要?这关乎能力、道德、价值观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却很多。有些是物质性,有些可能是精神性;有的是帮助他人,有的则是帮助自己,我们应针对不同面向作判断和抉择,而不是人家要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
方丈希望,大家拥有个人看法和人生方向,那就未必都同走一条路上,“路有很多呀!况且,条条大路通罗马,直路未必安全,弯路也未必危险。我们得多参考前人经历,以作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