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这中间必须得有一组关键词来支撑《成长中的6字辈》为什么要有2.0?我在想,应该没有比“光阴”这两个字,更理直气壮,也更昭然若揭。
正如同是6字辈的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林春美,也在推荐序里指出,间隔卅八年,《成长中的6字辈2.0》的推出,“时间”,绝对是这本书最怵目的“物证”。
◆书名:《成长中的六字辈 2.0》
◆主编:张永修
◆出版:人间烟火
尤其卅五位应邀赐稿的作者,在他们各自犁开的作品当中,“时间”或凌空扑面、或隐身其间,一直无所不在。因为“时间”,壮阔了他们前半段人生的结构;也因为“时间,刁钻了他们后半截人生的转折 。而“时间”与“光阴”唯一的差异是,“时间”比“光阴”凌厉,“光阴”比“时间”温柔。
因此《成长中的6字辈2.0》在新加坡国大电脑系客座教授赖国芳的发起下,再次由前报社资深文艺版编辑张永修出任主编,号召卅五位散居各地的文艺“中”年,在登“六”或望“六”之前,纷纷用文字打捞岁月——即便很多时候打捞起来的,大家心照不宣,都只不过是岁月的碎片和残渣,而那些风光过、快乐过、甚至黯然神伤过的岁月,虽然如梦幻如泡影,一闪即逝,不提也罢,可终究还是忍不住想借这么个机会,用迥异的文字风格,以及不同的叙述方式,替曾经绕过的冤枉路申辩,也替一次又一次被际遇绊倒的乏力与无奈,全盘倾诉。
他们当中,有一边照料着失智母亲,一边焦虑着自己即将踉跄而至中老年的前中学华文老师程丽芬;也有一边为自闭的孩子心力交瘁,一边为茫然的自己惶恐不安的前国中学障特教副校长潘玉芳;还有已经豁出去“斗郁”,一边活出陌生的自己,一边与忧郁症共依存的写作人毅修——即便有一些把生活过得云淡风也轻,如透过“我生命中的猫”,养猫兼养性、悟情更悟人生的文创平台“人间烟火”创办人赖国芳,以及藉“明年六十”,对日本人如何诠释有意义的退休生活充满兴趣的新加坡社会文化人类学家潘玲玲,也免不了对开始夕照的斜阳,隐隐然,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虽自在但惆怅的感慨。
囊括卅五位作者的名单扬开来,喜见数位文学大腕,如台湾暨南中文系教授兼小说家黄锦树、诗人兼诗评家张光达、马来西亚作家协会秘书长兼诗人刘育龙;更有好一些当年迷倒文艺青年们的文字偶像都列席归队,参与其盛,如李恒义、钟可斯、陈全兴、水流星、唐多加、美雨子及欣希雅等。 另外还有资深媒体人,如前生活出版社特约记者欧芙伶、前风采杂志副主编江子、前南洋商报商余编辑黎家响、自由撰稿人许慧珊等,都加入了澎湃的作者阵容。
一部人生盈亏汇报
如果说当年十余岁摩拳擦掌写下的《成长中的6字辈》,是一本替青春涂鸦的纪念册,那么将近四十年后才推出的《成长中的6字辈2.0》,则很明显是一份人生的盈亏汇报——人生说穿了,不就是一盘生意吗?投下资本是养育我们的人,掌权经营的却是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对另外一个人的人生做评估,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决定另外一个人的生活面貌和取向,但每一个一站接一站,经历过柳暗花不明,也承受过沧海又桑田的人,都必须挺直腰身,对自己的人生得失和盈亏负责。
虽然现在流行说,Sixties Is The New Thirties ,仿佛大家都争先恐后,着急着想越活越回去,但黄锦树在他写的“那些年,那些书,那些人和事”,还是轻轻挑起了那么一段——“六字辈,即便最年轻的也都初老了。早熟的,大概果子都摘完了;晚熟的,也许还在等待开花结果”——而我在想,他一语双关所说的早熟和晚熟,指的应该除了人生的阅历,还有伏案埋首孜孜书写的经历吧?写作之人,出名要乘早,但生活中人,谁也说不准,姗姗来迟的晚福,兴许更丰饶。
遥想1986年,一群热爱文学创作、其实也都是第一代意识到文青的使命感和存在意义的年轻人吧,趁着他们蹦跳喧闹的青春还没一哄而散,决然以征稿方式,挑选并收录十九位年轻写作人的作品,出版了第一本《成长中的6字辈》——所谓动机,不过是冲动地一时兴起,想要用行动印证: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用来反复记忆的。
而且在那个还没有面子书没有邮件没有自媒体没有部落格,只有征友栏只有邮件只有文艺版只有投稿园地的时代,他们唯一可以利用的只有文字,将文字印成铅字,为他们曾经轰轰烈烈,如亚热带雨林里枝繁叶茂的花卉般绚烂的青春,藉一本书的成型,封印、盖章,然后纪念、存档。
读《成长中的6字辈 2.0》,只要你读得够仔细,读到的将是卅五位“我辈中人”,诚诚恳恳,用文字叙述别来无恙的他们,如何跟岁月和解,怎样对自己宽容——而到头来不外是,但求岁月和颜悦色,希冀际遇以礼相待。要是真还有《成长中的6字辈3.0》,我其实最希望读到的,是每个6字辈给自己选一首最能刻画自己生命旅程的歌, 然后插入共同的记忆的点唱机,轮流选播各自的际遇的主题曲,一首接一首,一句叠一句,借旋律的高低回转,忆人生的起伏跌宕——岁月当歌,历历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