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沒人在意 “我們同是華小生”
獨家報導:梁儀雅
獨家攝影:陳金榮
(檳城24日訊)世界大不同,沒有膚色之分,我們同樣是華小生!
坐落檳島旅遊區峇都丁宜的培才小學,共有148名學生,其中48名學生是非華裔,當中包括巫裔、印裔、土著、混血兒,甚至外國學生,佔總學生人數的32.43%。
該校校長林祹祥接受《中國報》專訪時說,該校一直以來都有友族就讀,不過,以他出任校長3年來,友族選擇該校的人數是有增無減。
“明年我們暫時招收到新生有25人,當中5名是友族。”
他說,該校的友族學生大多數來自峇都丁宜,雖附近也有國小,甚至國際學校,可是家長都選擇培才華小。
巫裔家長冀孩子掌握中文
“據一些友族家長反映,他們選擇華小,主因華小有紀律和有功課作業,還有就是董事會有提供獎助學金。”
他說,有些巫裔家長坦白向他說,由于中國是未來大趨勢,他們只希望孩子可以掌握讀、說、寫基本中文能力就已足夠。
“因語文關係,擔心這些友族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會吃力,反而影響他們學習過程。”
因此,他很坦誠提醒一些友族家長,若孩子跟不上課業,反而會誤了孩子,所以在這樣情況下,他會建議學生轉校。
“慶幸,目前還沒發生這種現象。”
他坦言,若非這些友族學生,該校學生人數會更少,而且讓培才脫離微型小學的目標會更困難。
雖然培才深受友族歡迎,可是林校長心存隱憂,由于華裔家長存有名校心態,擔心培才未來的華裔學生會更少。
“培才新校舍于2012年落成,硬體設備皆非常完善,可以媲美其他小學。”
沒文化衝擊
學生非單一種族,培才學生文化衝擊不存在。
林祹祥說,雖學生背景大不同,但同學之間並不會有文化衝擊,因基本上同學都是來自峇都丁宜一帶,大家已習慣各族生活一起的方式。
“有時,老師根本不必解釋其他種族的習俗文化,同學早已向友族同學了解。”
他說,在慶祝各族新年,華人農曆新年、開齋節、屠妖節,甚至聖誕節,該校都會申請特別假期放假。
該校也有來自砂拉越和吉蘭丹的教師,小小一間小學齊聚各不同背景的師生。
林祹祥透露,培才的48名友族學生中,其中33名是穆斯林,因此,該校也有一名宗教老師,當非穆斯林上道德教育課時,穆斯林學生就上他們的宗教課。
“我們學校真正貫徹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
混血兒:只能在校講華語
學校成為混血兒學生,唯一學習中文的地方。
培才小學5名混血兒及外國學生,在家都講本身母語,唯一講華語的機會就是在學校。
法國與蒙古混血兒三年級學生麗娜說,她在家中是以法語和父親溝通,也用蒙古語和母親溝通,所以只能在學校講華語;不過,也有同學和她講英語。
英國與本地華裔混血兒的三兄妹,即四年級凱倫、三年級珀力和二年級海麗異口同聲透露,他們在家溝通的語言是英語和福建話,不過,三兄妹當中,只有海麗最喜歡華語,另兩位哥哥較喜歡英語。
阿拉伯與本地巫裔混血兒三年級莫哈末指出,他在家中只是講英文,所以在學校多以英語及華語與同學溝通。
用英語溝通
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齊聚華小,英語成了同學們的溝通語言。
林祹祥透露,由于該校有華裔、友族及外國學生,同學們之間溝通的語言,往往是英文。
“雖這些友族學生在學校講華語,但一些時候華裔同學以英語和他們溝通,所以同學之間並不一定只以華語溝通。”
他指出,由于每名學生的華文程度不一,該校教師會比其他華小老師付出更多,因為他們不時需用雙語來教課。
他說,友族學生基本上都有在幼稚園時,接受一點點的中文教育,但可能不夠應付小學程度,所以一些家長都會送孩子上中文補習班。